一群高级白领,一些被称为“富人”的企业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办起一座职业教育学校——百年职校。这个“奢华”的教学团队,有什么样的故事?北京百年职校理事长姚莉的《用梦想填平沟壑》一书,讲述了这群“寻梦人”的办学经历。 “善良是一种能力” 作为百年职校的一员,我由于曾帮助打印《用梦想填平沟壑》(姚莉著,北京出版社2008年5月版)的初稿,有幸成为此书出版前的读者,也正是那次愉快的阅读经历,迅速拉近了初到百年的我与学校的距离,以至于此后的几次校务会议上,面对这些感觉上已“知根知底”的人,书中的情节如电影般在脑中呈现。 做慈善事业的人,常被人与“好人”挂起钩来。《用梦想填平沟壑》则提出另一个问题:“是好人就一定能办成好事吗?” 一直以来,“好人好事”看上去是顺理成章。其实,好人和好事这二者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好心没办成好事、甚至办了坏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书中第11章的标题就是:“善良是一种能力”。 百年职校之所以能将一群好人凝聚成一个好机构,办成一件好事,我认为原因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适时引进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 到百年职校后,我第一次感到心灵震撼,是看到一份ISO900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时候。百年职校对工作的要求很细致,而缜密的程序是有效工作的保障。大学毕业后,我深知“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只有正确地执行正确的程序,得到的结果才会是正确的。百年职校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学校里,教务处几乎始终保持着高效、流畅的运作,因为那里工作程序的设计最完善,所以极少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百年职校办的是实事,《用梦想填平沟壑》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把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工作原则和方法都融于其中,对任何一个想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值得一读。 慈善模式本土化 另外,在对“慈善”一词的理解上,《用梦想填平沟壑》也给人许多启示。 第一,慈善模式本土化的探索。有媒体将百年职校的慈善圣诞晚会和高尔夫募捐赛称为舶来品,此言不谬。但百年职校也在努力探索本土化的道路。宏观如理事会这种管理机制的引进和改良;微观至学校志愿者是否效仿美国做星级评定,都会根据国内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平民教育理念的深化。百年职校的教育是平民教育、技能教育。百年职校培养普通的技术工人,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展人文教育、法律教育,以使学生能立足社会并融入社会。尤其是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泛精英化”局面,百年职校对自身教育方向清晰的定位就显得更加可贵。 第三,帮助国人养成慈善的生活方式。尽管书中强调“并非只有外籍人士才有做慈善的习惯”,但在我国还是需要通过慈善机构搭建平台、组织各类慈善活动,来推动更多人参与慈善活动,并将参与慈善活动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对于心怀填平沟壑梦想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也许就是,每天都能看到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正在拉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