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看奥运,更看中国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信息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文化读本》 叶朗、朱良志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6月版
    对西方人而言,破解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交流方式的密码一向不易。对于中国人自身,我们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认识程度到底如何同样引人思索。在中国国力渐强,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外交流不断深广的今天,站在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如何为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解码是摆在时代面前的课题。借助奥运的时机,北京大家哲学系叶朗、朱良志两位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化读本》一书,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领域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从思想内涵、内容选取到叙述方式都令人不禁眼前一亮。
    从笔者从事新闻传播的经历来看,西方人看待中国文化常常离不开三个问题:中国人如何思考?中国人怎样交流?中国人的文化创造有哪些?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意深旨大,要想回答都可以鸿篇巨著。然而,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化大叙述为小叙述,选择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特点和亮点,娓娓道来。4章37节,15万言,200多帧美图,这本书摒弃了以往介绍中国文化过长、过专,或过浅的叙述方式。如作者所言:它“不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简单常识的通俗读物,不是一本中国文化的小百科辞典,更不是一本文化导游手册,而是一本能显示中国文化内在精神和中国人的活生生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文化读物。”
    第一章《智慧与信仰》回答了中国人如何思考的问题,作者从儒、道、周易、孙子兵法、禅宗妙悟、天坛、生态意识等七个方面梳理了中国人的思想内脉。第二至第四章《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则回答了中国人对内对外交流以及中国人创造的精神产品。我们从汉字、诗书画园林、音乐、京剧(戏曲)、小说等内容看到了中国人自我文化交流的路径;从美食、茶酒、小巷、功夫、围棋、服饰等感受到怡然自得的文化风情。从丝绸之路、大唐气象、郑和下西洋看到了中国人对外交流的壮举。从四大发明、中医等了解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造。本书以不同以往的角度对中国一些有标志性文化符号作出解读。比如讲长城在隔离中融合,是祈望和平的建筑;比如讲汉字强调其是诗意的符号。全书给读者呈现的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美的生活情趣,和平包容的生存状况。
    在叙述和表达方式上,本书给人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至少可从四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追求普世价值。例如,宗教精神,人类之爱,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热爱和平,开放意识、包容意识等等。其次是注重百姓视角。作者认为,展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中更深层的东西。第三是以感性叙述带动精神意蕴,图文并茂是本书表达的一大特色。这些精美图片给人直观的美感是文字无法替代的。第四是让古典文化与时偕行。在作者笔下,古代的,久远的文化遗产都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古和今的隔阂仿佛从不存在。那种气脉相通,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精神内韵令读者清晰可见。
    针对中国在西方被误读的现实,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今年曾有一篇影响西方世界的文章,文中有言“在中国通往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我们自认爱好和平,西方认为我们尚武;我们隐忍,西方认为怯懦;我们含蓄,西方认为虚伪;我们渴望复兴,西方认为是威胁……这些误读的存在有中西思维差异的原因,也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对自家文化没能正确解码的原因。面对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种种误读,本书的表达重在展示而非解释,是呈现而非辩护。有大国心态才能优雅地讲述。深入浅出,不说教,不盛气凌人,不低眉献媚,则需要高超的叙述技巧和深厚的思想功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