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日]大矢根文次郎:《陶渊明研究》第3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67年版,第434页。 ②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前言》,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页。 ③吴鹏:《贵州省博物馆藏莫友芝题跋杂稿考释》,《文献》2012年第3期。 ④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1~222页。 ⑤此处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十一年独山莫氏翻宋本《陶渊明集》十卷本为例。 ⑥此处以国家图书馆藏莫氏复刻缩宋本《陶渊明集》十卷本为例。 ⑦《莫友芝年谱长编》,第549页。 ⑧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所录。 ⑨陈杏珍:《宋刻陶渊明集两种》,《文献》1987年第4期。 ⑩袁行霈:《关于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2005年4月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的演讲》,《学问的气象》,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226页。 (11)[日]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文字同盟社1931年版,第463页。 (12)《陶集版本源流考》,第452页。 (13)《陶集版本源流考》,第462~463页。 (14)《陶集版本源流考》考余二,第535页。 (15)括号内所引文字,为丁福保自注,以小字列于行间。 (16)丁仲祜:《陶渊明诗笺注》,(台)艺文印书馆影印本2005年版,第3~4页。 (17)《陶集版本源流考》,第520页。 (18)曹培根:《徐兆玮著述考》,《文学书香录》,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页。 (19)《莫友芝年谱长编》,第259页。 (20)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42页。 (21)《陶渊明诗笺注》,第4页。 (22)《陶集版本源流考》,第522页。 (23)《陶集版本源流考》,第465页。 (24)《陶渊明诗笺注》,第4页。 (25)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所录。 (26)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所录。 (27)《陶渊明诗笺注》,第4页。 (28)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所录。 (29)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所录。 (30)郭绍虞:《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7页。 (31)《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第277页。 (32)《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第277页。 (33)《陶渊明诗笺注》,第4页。 (34)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清代卷第7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7页。 (35)《百宋一廛书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清代卷第7册,第427页。 (36)杨绍和:《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清代卷第4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0页。 (37)《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第942页。 (38)《百宋一廛书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清代卷第7册,第427页。 (39)陈杏珍:《宋刻陶渊明集两种》,《文献》1987年第4期。 (40)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41)《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第274页。 (42)邓小军:《陶集宋本源流考辨》,《新宋学》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213页。 (43)刘明:《宋本陶渊明集考论》,《九江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44)《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第276页。 (45)杨万里:《江西续派二曾居士诗集序》,《诚斋集》卷83,(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91~692页。 (4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9页。 (47)《陶集版本源流考》,第464页。 (48)据北京大学古籍部所藏秋柯草堂温陵李氏本《陶渊明集》十卷本所录。 (49)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籍室所藏道光二十一年杨霈刊《陶渊明集》十卷本所录。 (50)《陶集版本源流考》,第501页。 (51)《陶集版本源流考》,第502页。 (52)《陶集考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第310页。 (53)焦从海:《陶陶室藏宋板陶集聚散流传考》,《文献》1985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