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刘汀:何秀竹是谁?

http://www.newdu.com 2020-09-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刘汀 《何秀竹的生活战斗》
    常常在网上看到有作家说,某某试卷用了他的文章,他去做题,然而也得了很低的分数,以此来说明那些题目出得不靠谱。几年前,我也做如此想法,总觉得这些题目完全建立在误读、甚至刻意的误读基础上,但现在我的观点变了。正如我越来越坚信的那样,作者并非天然拥有对作品的最高阐释权,或者说,作者对自己的文本的合法性是有限度的,特别在是有关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方面。基于这个原因,我越来越怕、也越来越不擅于谈论自己的小说。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且快速更迭的时代,一个写作者有时又不得不谈自己的小说,好像水中人,除了不断划水,没有其他方法能防止沉溺。
    我找到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如果必须谈论,那不妨采用问答的方式,这时我可以凭借答题人的身份,来获得自我阐释的短暂合法性。所以,这篇创作谈正起始于对一个假想问题的回答:何秀竹是谁?
    何秀竹是我的一个系列中篇“时代四姐妹”的老二。动心起意写“四姐妹”时,就想好了,这四个主人公要分别以“竹菊梅兰”起名字。最先写了魏小菊,然后是尹雪梅,写到第三个人物时,在竹和兰二字中纠结良久,后来有一个人物逐渐成型,她去魏小菊和尹雪梅那里串门,互相介绍自报家门:你好,我是何秀竹。于是,何秀竹这名字就定了,她的故事,也一点一点地丰富起来。
    何秀竹是我身边的许多人。她经历的事都在小说中,我不想在此重复任何具体情节。我想说说小说之外的何秀竹,或者何秀竹们。从这四个小说起,我的写作开始更注重人物的生活原型,此前在《中国奇谭》中的人物,虽然也有原型,但多是从中取其一个细节,然后生发成故事。现在,我努力让笔下的人物每个生活细节、每段命运变化都有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所以,何秀竹几乎有我看到、听到的所有这个年龄段女性的影子,她们就生活在我周围。比如,每次带女儿去各种课外班上课,她进了教室,我除了在外面枯坐着刷手机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听身边的其他家长讲他们和孩子的故事,有些是无意中听到,有些带着采访的痕迹。这其中,就有不少何秀竹。
    何秀竹是一个想过好自己生活的人。对何秀竹来说,现在的生活只不过是呈现出来的一部分。我在现实生活里找到的人物,充其量只提供给我一张细节纤毫毕现的照片,可这远远不够,我想看到她更深层的东西,甚至那被称作命运或和命运对抗的东西。简单说,她得有一个可靠的来处。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命被无数偶然事件所左右,我们遇见谁,然后跟他发生怎么样的故事,仿佛都是随机的,但是倘若回溯一下,或者重新来过,似乎仍然会抵达同样的地方:生活重复一千次,你仍然会成为现在的你。所以,基于过去的何秀竹,她也只能成为现在的何秀竹。我写小说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何秀竹的过程:随着写作的推进,她的家庭,她的童年,她的学校生活,她的爱情,她作为一个女性所面对的一切,渐渐展现在我面前。她不再是一个照片了,成了一个立体的人;她也不再是一群人,而是她自己了。
    是的,何秀竹就是何秀竹,她不依附更不受制于任何一个小说之外的人物,无论是作者还是批评家,甚至是读者。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把何秀竹当成一个实有的人去对待,如同身边的某个亲属或朋友。所以,我始终怀着警惕之心:我这么写,她会不会不高兴?我暴露她这个秘密,是恰当的吗?我如此表述,会不会给她惹麻烦?随着这些年的写作认知,我越来越发现,作者的写作伦理自律应该延伸到文本之内,或者说,作家并不能随随便便去让一个虚构人物去死,也不能毫无愧色地去暴露一个虚构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必须这么做,写作者心中也应该怀有必要的、足够的愧疚甚至负罪。我写何秀竹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怕她随时找上门来要说法。还好,到现在为止,何秀竹并没有联系我,大概是对自己的故事还算认可吧。
    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人认识她,看看她的生活,并且理解她的生活。倘若能由此重新理解自己,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说到底,不管是现实中的人,还是虚构作品里的人,还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要紧的呢?所谓的观念、意志、想象,所谓的现代、先锋、前卫,也只是日常生活的不同表现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