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在暨南大学参加首届“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期间,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 广东应成为报告文学的高地

http://www.newdu.com 2020-08-3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庄重文 报告文学 何建明
    
    何建明
    作家既要有宏观眼光,也要有微观视角
    羊城晚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了一批报告文学作品,您在上海期间也创作了《第一时间》《上海表情》等作品。您对报告文学关注新冠疫情、书写抗疫前线怎么看?
    何建明:报告文学在文学界被冠以“轻骑兵”的称号。遇到国家的大事、快事、难事,诗歌和报告文学这两个体裁反应最快,而反映真人真事的话,报告文学有它独特的优势,肯定是排在第一位。
    报告文学也被称为“行走的文学”,这就要求作家一定要去到事发现场。在今天这个社会当中,我觉得“行走”尤为重要,由于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我们太依赖手机,却忽略了行走的重要性。作家只有抵达现场、深入了解事实,写出的报告文学才能表现出应有的质量和品格。汶川大地震、“非典”,包括这次“新冠疫情”,我都走到了现场。
    今年的疫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某种角度可以说给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一次机会。广东作协就做得非常不错,广东的报告文学作家聚焦到了抗疫的多个方面,创作了一批好作品。例如,引人关注的钟南山院士以及广州、深圳这些城市的防护,都值得写。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报告文学对抗疫题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其中多数是正面反映或客观立体地反映整个抗疫经过,或是表现抗疫卫生战线的做法,因此我觉得还不够,比如整个社会的机制管理、普通老百姓的心态,这种宏观、微观的不同方面,都值得报告文学作家去关注和反映。
    羊城晚报:您觉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私人记录算是报告文学吗?对于这种私人化写作,您怎么看?
    何建明:这不属于报告文学,只是日记体、口述体、传记或纪实,属于非虚构一类,但对报告文学创作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私人化的非虚构写作,它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写作上,如果只有宏观的眼光就不一定准确,可能好多东西看不到,所以就需要细腻、聚焦的微观的眼光、私人化的眼光,而私人化的写作,恰恰就有这种独到的、独特的自我感受,这是文学精神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报告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存在价值
    羊城晚报:当下,有人说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性弱化,更多的是在唱赞歌。您觉得报告文学应该更多地歌颂,还是更多地批判?
    何建明:首先,我认为报告文学不存在批判或歌颂必须二选一的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反映当下,好的坏的都得表现。不是说一定要去唱赞歌,或一定要去揭露黑暗。
    另外,歌颂美好在我看来实际上也是为了鞭挞丑恶,我们树立一个先进的典型,实际上是为了影响和教育那些落后的人,歌颂中带有批判。批判也是这样,批判坏人,也是在勉励和激励那些好人。批判和歌颂是异曲同工的,报告文学并不是说一定要写赞歌或是揭露,作为独立的作家,我认为他有权利选择。在当下中国,包括全世界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要看主流。反映我们的社会主流,是我们的使命之一。
    第二,我们发现了问题,甚至看到了黑暗、丑恶的方面,我们同样要无情地记录,这就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品质,也是报告文学最初的起源,报告文学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风云变化,有好有坏,都要去写,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推动社会发展,让每个人都对社会有正确认识,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作用。
    羊城晚报: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学形态,逐渐被边缘化,您觉得报告文学应该怎样去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何建明:首先,我不觉得文学被边缘了,报告文学足够有实力,足够有自信。例如我写的《浦东史诗》就是新媒体替代不了的。因为报告文学有它的独特性、影响力,只要写得好,它依然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这不能表述成边缘化,而是这个时代出现了某些形态或传播方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更要求我们报告文学作家要与时俱进,变得更强大。
    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给我们快速地提供信息和素材,作家要去适应这种形态。而媒体也可以从报告文学里获得新鲜的东西,明白除了新闻稿以外,还能以另外一种方式书写同样的现实。
    羊城晚报:如何让现代人对报告文学感兴趣,或者说如何让报告文学吸引更多的当下读者?
    何建明:我觉得还是要继续发扬报告文学的快捷性、新闻性的文体特长,也要加强它的文学性,这两点一直是报告文学的特征,偏废一方都不行。
    从速度上看,报告文学确实比不过新闻媒体,但如果报告文学太慢了,陈年旧事、残羹冷炙再拿出来嚼味,就没意思了。文学性是需要报告文学作家特别注意的,现在个别作家盲目追求速度、效率,粗制滥造,写出的只是“报告”,失去了“文学”,那么这种报告文学作品就一定是劣质的,甚至都不能被称为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就应该在新闻性、文学性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展现其独特之处和存在的价值。
    对广东作家的期待和建议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广东报告文学在全国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何建明:广东报告文学在改革开放初期做得很不错,但我认为在中期的一二十年间有所衰落,最近五六年又开始成长了起来,尤其近几年来广东的报告文学作家迅速崛起,这一点我觉得很欣慰。广东的发展迫使我们的报告文学一定要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否则我们对不起这块土地。
    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作协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报告文学的发展,下了很大力气邀请名家讲课、开作品讨论会、办学习班,这些都是加强文学队伍建设和抓好作品的重要环节。
    我认为再过三五年时间,广东绝对可以出大作品、好作品,广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报告文学省市级的高地。现在已经呈现出这样的态势,人才的高度已经显现,接下来就看作品了。
    羊城晚报:这种趋势是不是还因为广东地区有着独特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何建明: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社会的发展是我们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模式、一种形态。广东走在前面,广东的写作资源肯定比其他地方多得多,所以它算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
    羊城晚报:您对广东报告文学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何建明:我希望广东报告文学作品和作家能继续朝气蓬勃地走下去,同时更加努力,不要急于求成,抓好作品,抓独特的作品,抓我们广东特色的作品,抓具有广东前沿(特色)的作品,这是我们报告文学的重点。我相信包括广东报告文学在这方面下功夫,会取得很大的成果。
    羊城晚报:广东报告文学作家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何建明:一是在文学性上要加强,二是生活方式需改善。不能简单地去采风就完成任务,调研还得要扎根,不仅在现场扎根,还要在心里扎根,要有对时代的整体性看法和文体的把握。广东作家还处在一个上升阶段,空间还很大,要带着感情信念去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