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一次文艺评论的培训班上,有学员问评论家毛时安关于评论“蹭热点”的问题。毛时安当时解答得很好,大意是:不在于蹭不蹭,这与人的个性有关,有的人不喜欢蹭,那就不要东施效颦去蹭,有的人热点蹭得轻车熟路,而且蹭得确实有水平,那就去蹭。不过在笔者看来,如果较真点说,其实“蹭”这个词在此用得压根儿就不对,评论家直面热点事件及问题,并给予及时、必要的关注和评判,不仅不应称之为蹭,而是需要大力提倡、鼓励的行为,也是评论家应该去做的事情,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品德与应变能力。这对于及时把关把脉、纠偏扶正、激浊扬清等都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看来,评论家在撰写评论文章时,要格外注意两点,一是时效性,一是有效性。顾名思义,时效性主要指的是评论的时间、效率,是否评论得及时,能否把握住、把握好时间节点。毫无疑问,作为一名合格的评论家,务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针对当下发生的事件、现象等,能够做出迅速反应,第一时间亮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或者炒冷饭、打马后炮。有效性则主要是指评论是否准确、到位,能否起到实际效果,产生实际影响,不仅能够揪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还要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方案。而大多情况下,有效性的实现也需要时效性来提供前提保障。总而言之,唯有做到上述两点,才不至于经常被外界诟病当下评论家失语,或者评论失效。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在必要场合、关键时候,没有评论家、批评家及时站出来发声、主持公道、明辨是非,久而久之才会使得公众认为是当下的评论家失职、评论不作为、批评缺位。 因此如果非要说热点该不该蹭,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即对于新的文艺现象和热点文艺话题,文艺评论也好,批评也罢,必须要讲究时效性,这一点与新闻报道要注重时效性一样。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时效性的评论与批评,一定意义上如同没有时效性的新闻,都属于明日黄花,也都称不上是合格的,至少算不上是好的、有足够价值的评论和批评。 这里我们务必要分清评论、批评与纯粹理论、史论研究等的区别和联系。毋庸置疑,评论、批评很多时候的确需要专业理论及相关史论知识作支撑,因为要评论、批评得有理有据,不能如泼妇骂街。但也必须清楚,许多评论、批评毕竟不是理论梳理和史论研究。甚至可以这么说,评论、批评往往更偏重的是主观性与时效性。选择好自己的评论视角、批评立场,并能够言之凿凿,这实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评论和批评。也是笔者一直在主张的文艺批评的“大批评”概念,即文艺批评不需要过分或者刻意追求和强调所谓的学术性,只要批评得有理有据有节,指出问题恰如其分,不是恶意的、攻击谩骂式的,而是能够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言之成理,这就算批评,也的确属于批评的范畴。但理论与史论写作却不可以,它们更加强调的是客观性和总结性,带有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也比我们通常所讲的评论、批评要更加严肃、严谨,因为它们从某种角度而言更强调必须要向未来负责、向文艺史负责,而评论、批评则更多是向一个个事件及其问题本身负责,向欲求真相、亟须开拓视野、提升辨别力与审美力的公众负责。当然也会为理论、史论等的研究和撰写,提供必要的案例分析与观点参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评论家、批评家不是真正理论家,有些理论家也不是真正评论家、批评家的客观且重要的原因。 但其实评论、批评与理论最关键、最特殊的区别,笔者认为还并非主观、客观等的问题,而是体现在时效性上。因为理论可以在尘埃落定、木已成舟之后再作系统研究、总结梳理,但评论、批评很多情况下则必须要具有快速反应和精准出击的能力,必须要做急先锋和及时雨,才会更加凸显其自身的能量与价值。 我们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急救时间刻不容缓,不能等到病人已去世,再开始不慌不忙地展开施救,那是违背了天职,也为时已晚。评论家、批评家也一样,绝不能等到很多问题、现象、风气等积重难返、积习难改的时候再不紧不慢、堂而皇之地加以指出、评判,很多时候也已经于事无补。 所以,文艺评论尤其是文艺批评的作用,就像是医院的急诊室、急救室,当新的文艺现象、文艺风气、文艺作品等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专业的评论、批评必须要及时跟进,第一时间发出负责任的、旗帜鲜明的声音。这是对一个专业评论家、批评家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为什么我们总会强调批评要针砭时弊?什么叫时弊?就是当世、当时、当下所出现的弊病和问题,其实要求的正是评论与批评应具有时效性。 当然,也绝不能为了所谓“时效”而“时效” ,作出一些哗众取宠、浮光掠影式的评论和缺乏深度、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显然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的评论家所理应具备的水平和做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