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风中的旗帜》编后:文学要为时代发声为人民代言

http://www.newdu.com 2020-08-05 文艺报 张采鑫 参加讨论

    《风中的旗帜》是一部表现我国当代农村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讲述一个基层乡党委书记为改变农民现状和命运的奋斗故事。作品深度介入农村社会现实生活的诸多层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鲜活,矛盾冲突引人入胜,叙事风格成熟晓畅;为我们倾情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交响曲,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战略植根于山区农村落地生花的生动画卷。主人公王金亮站立在时代潮头,率领农村基层“一班人”,心系父老乡亲,锐意拼搏进取,敢作为、敢担当、敢斗争,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写在百姓心中”的答卷。作品中,乡党委书记王金亮和乡、村干部们带领群众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创业历程,正是当今中国农村急剧变革进程的一个缩影。他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脚踏实地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谋划建设“民俗文化生态观光景区”田园综合体,在诸如宅基地纠纷、村民选举、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开发、打击黑恶势力、揭露官员腐败、应急事件处置等几乎所有农村基层党务、政务事件处理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智大勇、化危为机,可谓一部立体化、全景式反映当下农村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品力作。
    将中国当前新农村的伟大变革与实践,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的“乡村振兴”大潮涌动下沸腾的生活景象,纳入文学创作的视野进行观察、思考和书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作家的使命与责任。近些年来,以“三农”为题材、特别是以基层乡镇干部为主人公,接地气、有分量、有质感、有温度的作品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许多作者和作家待在书斋,迈不开步沉不下去,对农村真实的现实生活生疏了淡漠了,即使“下去”,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即使表面“熟悉”,也未能透过现象深切思考和把握时代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创作中处理好“真实”与“提高”的关系,实现艺术性的升华。《风中的旗帜》的作者贾兴安,现任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曾在县里挂职任副县长5年之久,主管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还分管过文化、旅游和宣传。据他说,这5年里,他有2/3的时间在乡镇和村子里“转悠”,交了很多乡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可以说对农村和农民比较熟悉。他先后创作出版许多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屡次获奖,其中就有长篇小说《啊,父老乡亲》,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长期的县、乡、村生活经历和多年的写作历练,“写自己熟悉的”“写自己感动的”“写别人没有的”是他义无反顾的坚持与价值判断,《风中的旗帜》在题材选择、主题定位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延续了这一创作追求。正是作者长期深入乡镇体验生活,汲取丰富素材和思想营养,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带着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硬度和与老百姓血浓于水真情实感的热度,才能描绘出当今农村蓬勃发展和广大乡村干部默默奉献而结出的丰硕成果,才能成功挖掘和塑造出王金亮这一文学“新人”的艺术形象。这部作品称得上是目前同类题材小说创作中的佼佼者,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正确道路。
    既然是文学,那必然是艺术的,想象力旺盛的。这部弥漫着现实主义泥土芬芳的作品,并没有为了“主旋律”而图解概念和政治,而是以洗尽铅华的笔力和反复锤炼的艺术功力,姿态向下、视点低沉,力图艺术而真实地描写中国基层社会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乡镇普通基层干部的奋斗故事,但也辐射出诸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棱有角、个性鲜明的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默默奉献的一线基层干部群像,以及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他们的喜怒悲欢;他们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平凡而坚忍的实践,在山川大地间打磨着锦绣文章,创造着五彩斑斓、缤纷绚烂的生活图景。因此,在故事结构上,作者模拟纵横的山脉和河流、块状的村庄和田野,以治贪反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双线切入,贯穿在“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乡干部的日常工作”,以及多起“事件处置”、建设“田园综合体”四个故事板块中交互递进,以“事件群”建立起纷繁复杂又错落有致的“故事连环套”,影视剧般的镜头闪回叠现,既线索密织抽茧剥丝,又大开大合高潮迭起。作者以质朴而贴近人物角色的语言,来塑造有筋骨的人物品格,将时代的印痕如水墨画般浸洇于日常生活,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张力,从而以艺术的真实,再现了当下最现实的乡村生活场景。有时候,我们甚至怀疑,作者叙述的这一串接一串的事件和故事,究竟哪个是现实的哪个是想象的,哪个是真实记录哪个是杜撰与虚构?比如,“疯女人拦车告状”“王金亮跟县委书记吵架”“河滩里拆不动的石料厂”“村民十里秧歌送书记”等等,现实里真有这些事件发生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又不得不让人相信它存在的逻辑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为读者拓展了无边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现实主义并非是“照搬生活”的翻版,而是创作的“酵母”,是“扩展的共鸣”。文学作为人们认识和想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其创作的过程就是作家努力描绘真实的和理想的现实生活图景的过程;优秀的作品,既能让人们看到现实,也能让人感觉到应当怎样生活,惟其如此,文艺才可能获得生机和力量,才能够高于生活而不是模仿生活。
    这部小说的另一大特色,是语言风格的个性化,朴实而又充满张力,尤其是人物语言睿智而犀利。作者可能是想借助于作品,将自己对农村对农民的赤诚之心,通过主人公之口表达甚至是呼喊出来。比如:“你说老百姓要我们这些领导干嘛呢?不就是有灾有难了,才找我们想依靠我们吗?如果我们都以种种借口推脱,那老百姓不伤心才怪,我们也愧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又何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呢?”“你是没在乡下的基层工作过,你不知道老百姓办个事有多难!你说,面对这样的农民,看着他们那无助的眼神,我该咋办?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吗?你知道我的个性,上学时就这个脾气,我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看见有人受苦受难,比我自己遭罪都难受。”这些朴实无华、掷地有声,但激荡肺腑的语言,如“金句”放射着光彩,使得主人公这一文学“新人”形象熠熠生辉,无疑也寄托着作者“为人民代言”的理想和期盼。
    认识时代,反映现实,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要努力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尽管作者要把《风中的旗帜》写成一部为时代发声、为人民代言的“主旋律”作品,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着力塑造王金亮这一文学“新人”形象时,并没有刻意拔高使其“高大”,并没有人为地编造故事标新立异,而是用不动声色的笔墨,通过挖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塑造典型人物;通过提炼当今农村政治和百姓生活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中凸显人物的精神气质。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县、乡、村在急剧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繁多而复杂,真可谓 “广袤的土地上既有田园诗意,也会迎来狂风骤雨”;一如本书书名的寓意,看那飘扬的旗帜,怎样迎风招展。这部小说站在这个高度、以这一视角给予叩问、探索和期待,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改变的可能性、新的文学样本。这种表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积极可贵的探索精神和清醒的责任意识,使这部小说称得上是当今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可喜的收获,期待接受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检验和评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