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杨遥:关于《大地》

http://www.newdu.com 2020-07-27 《长篇小说选刊》 杨遥 参加讨论

    写作《大地》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去年上半年,我在北京读鲁院和北师大联办的研究生班。5月20日晚上在北师大上完课,回八里庄老鲁院的地铁上,收到上海一位朋友的信息,他来北京开会了。我便匆匆赶往他的住处。
    俩人找了一家小饭店,要了几瓶啤酒,闲聊。朋友问我最近写什么。我告诉他在写关于扶贫的中短篇小说,打算写一个系列,发表后出本集子。来北京读书之前,我在乡下挂职扶贫,后来又参与山西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书写,采访过好多地方,对扶贫工作有切身体会和深切感受。写扶贫,是缘于我对这项工作熟悉。就像当老师那会儿,写过许多教育题材的小说;在机关做小职员,写了许多机关生活的小说。我的许多素材来源于生活,写的大部分是自己熟悉的内容,扶贫也是这样。朋友建议我写部长篇。我一下愣住了。我从来没有写过长篇,怕把握不好,而且再有一个多月我们就离校了,回到单位,我的工作岗位在作协办公室,事情比较多,可能保证不了创作时间。
    我们边喝酒,边聊天,我把关于扶贫的一些体验和采访中感动我的那些人和事讲了出来。朋友说,这些素材挺好,天生就有故事性,你也不用去想多复杂的结构,采取日记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挺好。
    那晚回去之后,我思考了许久。这么多年来,在写小说上没少下功夫,几乎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认真研究过许多经典作品,也算发表了不少小说,但受到的关注并不多。不是妄自尊大,对小说确实有些心得,给自己定的文学坐标也颇高,但很多小说费尽心思,感觉构思、立意、语言等都做得不错,也发表在了不错的刊物上,可是发表出来几乎没有半点响动。渴望突破,却不知道怎样才能突破,想想已经奔五了,一批批年轻作家成长起来,自己一直这样写下去,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想了三天,我决定写这部长篇。毕竟熟悉脱贫攻坚的作家没那么多,或许是个机会。
    那时学期已经过去大半,有许多作业要完成,而且身体不大好,主要是经常眩晕。正巧那几天感冒了,便去北师大的校医那儿去看,买上感冒药,对医生讲了眩晕的事情。医生判断是脑供血不足,给我开了一些药,以前也找过西医、中医,吃上药不大管用,这次吃上校医的药,头竟慢慢不晕了。
    实在怕回去之后没时间写,便决定最起码在离校之前写完初稿。我给自己规定,有课的时候,每天最少写两千字;没课的时候,最少写五千字。这些年写作的速度越来越慢,写一千字,最少也得一小时,但为了写完它,咬住牙往下写。
    我们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每天比着写。吃完饭,会到鲁院附近的一个小树林散步,大家互相询问对方的写作进度,也谈谈自己刚写的内容。写科幻文学的超侠,在中国作家网上班,除了工作,每天最少写一万字。来自武汉的舒辉波,这段时期完成了一部长篇儿童文学。超侠会做一种特别好吃的辣椒腐乳酱,每天吃饭时给我们带一点儿,受到启发,我把它写到小说里,作为一项产业项目。赶在七月十几日离校前,居然把十二万字的初稿写完了。
    回到太原,告诉单位领导杜学文主席我写了一部关于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只完成了初稿,需要修改。杜主席很支持,那段时间没有给我安排特别麻烦的工作。办公室用的是台老式空调,坏了,怎样也修不好,我的办公室又在顶楼,特别热。但为了赶时间,每天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下,一改就是一整天。
    小说修改完,成了十三万字。杜主席推荐到省委宣传部、中宣部。拍《喜耕田的故事》的牛建荣导演看完小说,给我打来电话,他想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他喜欢小说里那种自然、朴实的描写和叙述,觉得真正的农村生活就是这样,认为我写好了扶贫故事。
    单位的同事聂晶帮助我排版、打印,在手机上居然读完了全文。一部主旋律长篇小说,她能在手机上读完,对我是种非常大的肯定。她给我提出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里面写到第一书记安欣在公共澡堂里泡澡,聂晶告诉我女澡堂里没有泡澡池。
    朋友手指听说我写了部长篇,要去读了后给结构上提了些建议。
    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马非老师听说我写了这样一部小说,请我给他们出版。当时有两个出版社和我联系过,但马非老师特别热情,我便答应把稿子先给他看看。马非老师一周时间读完小说,请我去云南签订合同,商议小说的修改,并且在云南玩一玩。
    2020年1月,我去了云南。接待我的除了马非老师,还有韩旭老师。韩旭老师曾经主持过《大家》杂志,给我发过不少小说,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这次终于见面了。马非老师也在《大家》工作过,在我来之前,除了自己读完小说,还让出版社的几位编辑也读了,请他们一起提意见。他们读得很是认真,许多意见非常有建设性,我佩服他们的认真敬业。马非老师告诉我,不要急着修改,也不一定完全听他们的意见,自己先冷静想一下。
    从云南回来,我把小说重新读了一遍,这时离写完已经有段时间,再读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便再次开始修改。这时众所周知的新冠肺炎爆发,而且春节即将来临。我计划排除一切干扰,在春节期间把它修改完。整个春节,一直修改这部小说,可是直到正月初七,应该上班的时间,小说还是没有修改完。说是修改,许多章节都是重写的。所“幸”的是疫情继续蔓延,我把自己隔离在家里,继续往下改。
    小说改完,成了16万字,还删掉许多内容。
    已经3月份。给了马非老师一份。和《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老师在微信上聊天,他问我手头有没有小说。我说刚改完一部关于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程老师告诉了我他的邮箱。很快,这部小说在刊物5期全文发表。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能顺利地在《中国作家》发表出来,多亏了程老师。
    关于脱贫攻坚,各种媒体报道非常多,相关的文字也非常多,每个单位每个人似乎都和扶贫有些关系,但看媒体报道,听人说,和亲自下去感受不一样。就拿当前的驻村要求,五天四夜,发生在别人身上,只是几个数字,亲自住到村里,会是种刻骨铭心的体验。还有那没完没了的表格、手册,数不清的会议、检查,身在其中,令人有种窒息的感觉。在写作《大地》时,没有回避这些,我把驻村干部的真实过程和情感体验写了下来,我没资格为他们代言,但写下了他们的真实处境,写下了他们在这种处境下如何开展工作,完成任务。每位干部,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背后有父母亲,有丈夫、妻子、孩子,为“大家”时,怎样爱“小家”,也是我书写的一个重点。基层的种种问题,回答了中央为何要派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在这部小说里,始终坚持一个朴素观点: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能办事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就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这部小说,开始叫《一切刚刚开始》,因为书写的是省文化馆80后女干部安欣国庆到春节这段时间之内任第一书记的经历,许多工作刚刚展开。计划发表之后,再写一部,主要写后续的工作。但2020年全面脱贫,叫《一切刚刚开始》不大合适,便改成了《大地》。改完之后,感觉和小说的主题非常贴切,在我的认识里,老百姓永远都是干部的大地,干部只有扎根老百姓这块大地,才能做好工作,实现价值。同样,国家要想繁荣富强,也必须让老百姓这块大地坚实丰饶。
    脱贫攻坚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被写入历史。若干年后,假如有人想了解这一真实历程,这部小说会起到部分“野史”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