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从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看后疫情时期的大众娱乐需求 爆款的秘密——从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看后疫情时期的大众娱乐需求

http://www.newdu.com 2020-06-2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之后迅速成为今年以来最为火爆的现象级综艺节目,第一期点击量高达4.5亿;6月19日第二期播出后,尽管因为更多呈现的是幕后花絮导致仪式感比第一期有所降低,但热度不减,三小时内播放量已超1800万。
    节目播出之后,芒果超媒总市值突破千亿,达到1003.95亿元,在一周之内上涨了200多亿。随即,芒果TV在上海召开2020战略发布会,宣布推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同款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
    一款综艺节目一出现即成为爆款,并在短期内迅速锁定衍生产品,且争议众多。其如何在模式上在众多明星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值得研究。
    复合式生态娱乐模式:以多元嘉宾激发多元话题
    《乘风破浪的姐姐》首先由30个歌星+明星的女性阵容吸引观众眼球,30个“姐姐们”年龄跨度从30到50+,多为出道多年,阅历丰富的歌手和演员。节目全程呈现这些参与者按照节目的规则和流程,如何逐一走上舞台,表演唱跳,并由评委按照四个指数给出平均分数,之后分到各个小组,成团训练的过程。
    这30个知名度较高的参与者+几乎没有圈外知名度的几位评委+场外主持及协调人(被称为端碗人)黄晓明,构成了一个层次多样的娱乐生态场景。
    30个出道已久,在圈内圈外皆已获得较高知名度的女艺人,她们本身之间构成了一种复合生态:有的是资历较深的职业歌手,有的是以影视表演为主业的演员。她们在同一舞台竞争唱跳为主的表演形式,这本身就会引起话题,同时评委打分环节上并不以演唱的专业性为唯一指标,一些职业歌手的分数甚至低于演员,这就有了更多的争议。第一期在评委环节的设定上,是不顾忌引发争议的——甚至用各种方式催生争议。这就造成了节目的话题性,比如对表演者的各种评价,对她们在舞台前后段落呈现出的个性、社交风格、情商的评价。包括对评委等人和评价体系的各种评论。
    而节目呈现出的“大女人”形象也颇利于话题的涌现,再加上每个艺人的人生状态不尽相同,有人是很年轻的时候即一片成名,有人默默耕耘20年才终于有了名气;有的歌红人不红,或脸熟名不知。30岁+的女艺人,有丰富的人生可以打捞。她们在节目之后引发的话题性也如此广泛:涉及她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唱过的歌、参加演出的影视剧、爱过的人……本身“大女人”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有很多可以去品评的内容。
    娱乐节目的关键之一就是营建一种参与感,能让观众感兴趣、关注,尤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全球化疫情的情况下,影剧院暂停,大众更为需要一种集体话题娱乐的参与,30个人提供了丰富、复合的参与感,这些参与者丰富的履历也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了参与话题的可能。
    30个女艺人本身的影响力也是有区别的,这就构成了复杂的生态体系,可以洞见娱乐圈的生态氛围,窥视平时看不到的演员互相之间交往的状态大致是怎样的。她们在如此众多参与者的场合表现的个性也差异极大。
    与此同时,节目在选拔的标准上,并不特别强调艺人本身的舞台表演的功力,有的演员本身唱跳的能力和其他人相比,并不一定特别强,但是她有足够的知名度,包括“人设”带来的广泛的受众的接受度,那她的表演就特别有可看性,甚至带来足够的喜剧效果,如同电影中的“喜剧担当”。
    由此,节目播出后激发了多元话题也就在意料之中,喜欢节目的有不同的理由,不喜欢的人也有多种理由,比如一种批评的观点:主打大女人自信丰富的人生话题,但是一些嘉宾却强调自己的心理年龄少女化,这是有违节目宗旨的。批评也是参与,在当代的娱乐生态下,话题本身激发的参与感变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下一种复合式娱乐需求的体现。
    后疫情时期的娱乐需求:大众焦点、强者模式、迎难而上
    根据大数据统计,《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关注人群中20-29岁的观众占比46%,男女观众比例为52∶47。节目除了吸引年轻观众,也吸引了占比不少的30+的观众。如此广泛的覆盖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样本,来观察后疫情时期的娱乐需求都有哪些?
    首先,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日常生活的方式,一些人选择搬到郊区,一些公司更多地采用在家远程工作的方式,人们开始远离闹市和人群,而传统的影剧院观影看剧、观看艺术展览等娱乐方式也暂时被降需。在物理空间上疏离的大众心理上却渴望加入到热闹、集中的大众焦点的事件中,观看30个“姐姐们”的台上台下状态,并参与到这样的集体事件中,犹如在漫步丰富的“娱乐集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也可以评议一二。
    其二是经历过灾难性事件之后的脆弱心理,需要一种强者模式的娱乐形态。这一点可以从当年超级英雄电影作为类型电影在美国的崛起来验证,2012年之后复仇者联盟的多位超级英雄在一部电影中呈现的联盟方式,也是对这种强者模式的加强。30位历经世事,在娱乐圈跌打滚爬多年的女艺人,她们的复合式舞台表演也是一种强者模式的呈现,观众目睹她们在排练状态的冲突、协调以及最终的舞台表现,并从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
    其三是娱乐节目中呈现的迎难而上的过程。组团对多数参加的女艺人来说都是新鲜事情,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并非个人技艺的呈现,而是一种集体化的合作过程,她们在个人事业既往的履历成就并不能在此刻成为加分项,而是从零开始,获得新协作的成功。这也需要放下身段,去调和各个团队中的不均衡状态。这对她们本身来说,也是一种迎难而上的过程。
    一炮而红之后的考验:如何设定娱乐产品的创意品质
    对芒果超媒来说,其本身在内容生产制作、优质内容的选择以及采购成本的控制上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充分打通产业链条,并充分发挥平台与电视台本身的影响力,能够快速盈利。而除了创造爆款的平台能力和突破产品模式的开拓能力之外,如何在创意阶段制造爆款?
    硅谷的“首席创意官” 戴维·穆雷在《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创意》一书中讲到发现和设定创意的一个关键——“创新的秘密在于如何藏而不露”,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寻找已经存在的想法,而不是等待想法突然进入你的头脑。穆雷认为,所有的创意都是学习的结果,但要擅长拓展专业领域,需要从距离很远的专业来寻找灵感。
    从节目的形式来看,《乘风破浪的姐姐》中30个人分成几组竞争+评委+协调员,本质上是辩论赛队形的变化——每一组都有几位成员,有队长,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长项,但关键在于合作组合达成的协调和完善感。
    辩论赛本身的模式也和这档娱乐节目讨论的核心相吻合,正式的辩论包括四件事情:一个命题(你的想法);问题(未经证实的主张);争论(有逻辑支持的主张);证据(用于证据主张的事实)。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命题是将30个富有差异性的女艺人集中在一起,看组合之后的成效。问题是她们有没有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出色的团队表演者。争论集中在生态多元的复合团队本身创造的可能性上。证据则是在各类报道中不断被呈现的姐姐们的事业和人生履历。
    带着质疑和问题去追索的节目是能够吸引观众的。设定这样的节目需要一种创意直觉,从“姐姐们”一亮相就吸睛的效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从创意产品的设定来看,确定问题远比找到它的解决方案更重要。并在创造模式的同时、注重新的形态构成的识别,以及防止现有的模式优势被破坏。
    当下评判娱乐节目的视角已经与传统趋势发生了改变,不要统一的呈现,更多地寻求多样和多元,大众产品的两级分化导致要么在大众性上做到极致,要么在分众上做到极致——《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商业上的策划在节目的开始阶段是满足大众和分众需求的。
    当节目持续发展到第二季第三季的时候,模式的新鲜感将趋弱,此时若不注重节目的改善,进一步细化层次结构,变化矩阵中的位置关系,则很难长久维持现在的关注度。
    一方面,以唱跳为主业的歌手和并不一定深谙此道的演员在同一个舞台、同一个组合里展示技艺,难以避免的冲突如何协调,在第二期的节目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冲突本身是节目组需要的,但对演唱本身的定位也会引起观众的不同反映。
    另外目前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和艺人相比,评委们的权威感和存在感不足,他们要更加敢于去批评,甚至达到一种个性化的权威表现,不要怕引起争议,否则评委存在感降低对于节目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