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论艺术与技术的“间距”(2)

http://www.newdu.com 2020-05-22 《江海学刊》2019年第1期 高建平 参加讨论

    面对新媒介,人文学者的使命
    在过去的一些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新媒体研究者都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告诉人们未来会是怎样。他们也许是受技术研究者的影响,开始将另一个领域中流行的观念引入到人文学科中来,向人文学者们发出预言。对于这种做法,人文学界像对待其他的种种做法一样,一般都持开放的态度。这种开放的态度,也许是人文学界的研究充满活力的原因。但是,这些预言也常常不可靠。
    这种幻想,可能会带来对于未来世界的浪漫的想象,也可能会带来无端的恐惧,问题在于,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儿童读者,也许会有一些类同科幻小说带来的乐趣。对于众多的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些奇异的故事而已。前几年看一部充满高科技镜头的美国灾难片《2012》,主题是面对自然的灾难,人的情感和责任。其实,无论社会、时代、技术如何变化,还是要回到这个主来。
    在国外,一些技术研究者编织这样的故事,有着一种宣传效果,让政府、大公司和公众愿意为相关的发展投入更多的金钱。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的故事,是需要的。人类新的研究领域,试验性的领域,常常不是由于实际需要,而是由于某种理想或幻想,由于人类的某种好奇心,才发展起来。好奇心需要一些非直接功利性的资金投入,需要一些神奇故事的支撑。对于这一切,文学研究者没有参与,却跟着造梦。
    当然,造梦是需要的。但对于人文学者,更重要的,仍是清醒的思考,给予这一切以正确的定位。
    许多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持一种救赎的立场。这种立场的来源是“异化”的观念。马克思在早期常使用一个词:“异化”。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而种种异化中一个最根本的异化,就是劳动的异化。劳动生产出了价值,价值中扣除了劳动者再生产的部分,就有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夺,就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身,资本家压迫工人,于是,是工人生产出了自己的压迫者。
    由于这一最根本的“异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社会病,都是由“异化”造成的。例如,机器、理性、规则对人的压迫,都是如此。
    其实,感性化也是一种对人的压迫。人所制造的东西,使人无法安宁。在这一切面前,人变得被动无助,成为物、感觉、欲望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
    由此,出现了一种“救赎”观,认为艺术是救赎。原本,宗教是救赎。现在,审美代替宗教,于是艺术也是救赎。
    艺术不是宗教。艺术有时也能起“救赎”的作用,但本质上不是“救赎”。宗教代表着与现实力量相反的另一种力量,自认为或者被认为是社会之药。这时,宗教与生活只有对立,而无“间距”。艺术则不同,既不同于生活又与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不遵守与生活同样的逻辑,又对生活起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是生活的营养品,是滋补剂。
    艺术要跟上时代,利用技术,但又不是唯技术主义。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条件,艺术要利用技术。技术对艺术试图控制,艺术又要摆脱这种控制。在这种“更近”与“更远”的张力关系中,艺术通过保持“间距”而求生存、求发展。
    结语:新媒介中审美如何可能?
    作为总结,我想将我们的立场再次进行澄清。在新媒介面前,艺术并非致力于对它与技术的距离作刻意的保持。在技术之外,艺术有着独立的追求。然而,技术总是纠缠着艺术,迫使艺术与它形成或保持某种关系。由此,艺术与技术在实际上总是有着某种关系。
    艺术需要利用不断出现的新媒体,通过对新媒体的驾驭,获得艺术发展的新动力。但是,艺术又不是新技术的同义语,它总是保持着独立的趣味。对于艺术家来说,归根结底,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在不断出现的新技术面前,艺术家感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是,作为艺术家,他们需要的是调动与升华内在的力量,克服这种冲击,从而成为新技术的使用者。
    新技术滚滚而来,层出不穷。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能驾驭的新技术,就离它远一点,能够驾驭的新技术,就离它近一点。在这“远”与“近”之间,形成一种“间距”。“间距”的态度,就是艺术的态度,“间距”的立场,也正是艺术家应取的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