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孩子眼中的战“疫”》,王瑾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定价32.00元 农历庚子年春节期间,华夏大地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总动员,保卫湖北,保卫武汉,举国抗疫,驰援疫区。 就在当下,战“疫”的现在进行时,福建教育出版社从全国多个省市征集选拔了100个孩子的作品,这些孩子最小的是7岁,刚读一年级;最大的是15岁,读九年级。他们以笔为援,投身战“疫”,写就了一篇篇感人的文字。一批一线教师、作家和大学教授为这些作品写下了分享文字。 从未见到过的一级响应的各种管制举措的严厉,无数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带给全体国民的哀伤剧痛,这些只在灾难大片中才能见到的画面,几乎让亿万青春少年一夜长大。 他们一直以为,日子就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现在他们知道,就在不远的武汉和自己的身边,无数的战“疫”勇士日日夜夜用生命在为我们筑起一道道安全的防线。 家国情怀,亲情感恩,同袍相助,敬畏自然,“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这些以往似乎距离他们比较遥远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感同身受。 在孩子们笔下,有对“变故在斯须”的震惊与茫然;有对“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认识和参与;有对前方医护战士“救生最大”的感动和崇敬,继而生发出一股“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豪情。 在这100个孩子中,有的孩子亲人感染了病毒,处在生死关头,他们内心的压力和悲痛将通过文字得以倾诉,希望这本书能为这些孩子提供一座小小的精神避难所;有的孩子父母驰援武汉,或在各地医院、社区一线战斗,他们爱爸爸、爱妈妈,为亲人担心受怕,但听到父母说“国家有难,需要人人出力”,就理解了,而且深以父母为骄傲、为榜样。正如书中一位分享人梅樊老师所说:“我们敬慕英雄,也不忘却他们背后默默付出和给予支持的那股力量。” 而对于普通居家隔离的孩子来说,外部动作行为受限,却活跃了思维。尤其是神奇的网络世界,让古人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今咫尺天涯,触手可及,让“学子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他们的文字有真诚的情感,有心怀家国的情怀,也有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反思。 100位孩子虽然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思想程度、文字能力存在差异,但各年龄阶段大致趋同的生理、心智发展特征,以及共处的社会大环境,决定了他们笔下这段战疫见闻鲜明的共性——忧而不伤,阳光向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号召文艺创作不能脱离时代,要发时代之先声。这本书里100个孩子写就的文字,正是这样的作品。 这些作品多以纪实的叙事形态呈现,内容主要体现面对疫情袭来,每一位“非局外人”作者的独特感受、真切体验和真实情感。这些作品是中华民族当代抗灾这本厚重史书的其中一页,体现了灾难下孩子真纯、美好、向上的品质,也传达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坚毅持守、慷慨趋赴,打赢战“疫”的奋斗精神,同时为当下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作文与现实生活关系”的丰富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