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日哀感美学的时空结构与伦理向度(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2 《文学评论》2019年第4期 何光顺 参加讨论

    注释
    [1]王向远:《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江淮论坛》2014年第2期。
    [2][8][21][22][32]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 王向远译, 第93页, 第78而, 第115页, 第116页, 第98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
    [3]栾栋:《中日哀感文学之启示》, 《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
    [4][6][7][10][11][12][16][17][18]本居宣长:《日本物哀》, 王向远译, 第159页, 第67页, 第44-45页, 第253-254页, 第244页, 第223页, 第225页, 第44页, 第230页,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5][23]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 《日本学刊》1992年第5期。
    [6]参见郭静云:《甲骨文“下上若”祈祷占辞与天地相交观念》, 《周易研究》2007年第1期。
    [7]参见何光顺:《意象美学建构:本体论误置与现象学重释》,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
    [8][14][15]和辻哲郎:《风土》, 陈力卫译, 第135页, 第131页, 第142页, 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9][20][25]佚名:《万叶集》, 赵乐甡译, 第110页, 第119页, 第195页, 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0]参见紫氏部:《源氏物语》, 丰子恺译, 第3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1]参见何光顺:《文学的缘域--兼论文学的自性与他性》,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
    [12]参见土居光知:《文学序说》, (东京) 岩波书店1978年版。
    [13]参见王向远:《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 《东疆学刊》2012年第3期。
    [14]参见清少纳言:《枕草子》, 周作人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15]佐藤春夫:《“风流”论》, 见《现代日本文学大系·左藤春夫集》, 第367页、第374页, (东京) 筑摩书房1969年版。
    [16][35]九鬼周造:《粹的构造》, 黄锦容、黄文宏、内田康译注, 第11页, 第55-64页,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
    [17]王向远:《日本“物纷”论:从“源学”用语到美学概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
    [18]和辻哲郎:《日本精神史研究》, 第231页, (东京) 岩波书店192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