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碑刻文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已面世的材料,或经考古发掘而得,或于各地征集而得,还有相当一部分流散民间。前两类多已公之于世,后一类因其分散各地,多为私家收藏,不易被发现,故公布发表者甚少。此类材料价值非凡,急需访诸藏蓄,集中整理,适时刊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民间藏志识读》(刘炜东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及《续集》(毛阳光主编,分别于2013年、2018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等就是成功的尝试。但此项工作远未结束,需要投入更多力量进行抢救性搜求汇集,这既可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同时也能让研究者直接利用这些珍贵材料。《汇释》就是这样一份最新成果。 《汇释》所收材料少部分已见于其他著述,如西汉《郑孙买地券》、唐《高力士墓志》等,但著录情况不一,有的仅收拓片而无释文,有的虽有释文而未考证。《汇释》则兼而有之。丰富的墓志铭文记录下各阶层人士的生平履历、宗支世系等内容,涉及相应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新鲜资料。如北齐《刘通墓志》,志主为北齐丹青圣手,此志对于中国绘画史研究很有意义。唐《李承宗墓志》,志主为医官,志文详载其升职历程,对于研究唐代医官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唐《杨鉷墓志》,书丹人史镐,唐代书法家,善隶书,墓志提供其隶书真迹,甚可贵。这些信息有的史传有记载,有的无载,有的与史传相合,有的有异,不论哪种情况,都对正史、补史有重要意义。因此,整体上看,《汇释》一书内容丰富,材料新颖,为学界提供了新字料、新语料、新史料和新范本,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碑刻著录体例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过程。有关探索发端于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明赵崡《石墨镌华》、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继之。此式多随兴而为,往往无固定章法,最大问题是既无图版又无录文。清王昶《金石萃编》(下简称《萃编》)创新前人著录体例,采用“提要+录文+跋语考证”的新形式,增加录文,有助于解决语境参照问题,但所录碑文常有错误,无法直接复核拓本;疑难字词未加注解,难于理解。这表明《萃编》也并非理想的著录体例。 1950年代后,随着技术进步,碑刻图版开始进入著录成果。如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1956)等。尽管如此,这些碑刻著录类成果,在信息齐全、方便使用等方面总有一定的欠缺。毛远明先生认真分析、总结已有著录的利弊得失,扬其长而避其短,构思出一套较为严谨、实用的碑刻著录体例:题名+提要+图版+释文+资料出处+注释考证。即每通碑尽量提供拓片或原石照片、信息提要、碑铭释文、碑文行款及现代标点、资料来源和精当注解,力求满足使用者查阅、复核等要求。这一体例已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毛远明著,线装书局,2008年)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汇释》又进一步发挥,其宗旨见于该书凡例。凡例是一书的总纲,乃全书体例之浓缩。纲举而目张,正因为有科学条例的指导,有著者前期的实践和总结,加之创作和编辑团队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著录流程、实施规则,所以能最终呈现出一套严谨实用的碑刻著录体例。相信这套体例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继续指导新的碑刻文献著录实践。 系统整理研究这批新碑刻材料,首先要准确识读碑文。《汇释》总体上做得是好的,其方法和实践值得借鉴。 1.灵活运用字形变化规律。《汇释》碑刻文字形变方式多样,但总是有规律可循的。作者合理运用新造、讹变、类化、讹混、换声、加形、构件位移、古文字形隶定等文字俗变规律,准确释读了大量碑别字,包括一些疑难字,其结论让人信服。著者于注释中分析字形变化动因,诠释形变理据,并注重系联和归纳,不断探索和总结新字料所体现的新规律,为碑刻文字释读和研究积累了更多新鲜经验。 2.正确处理字词关系。碑刻文献字词关系较为复杂,或同字异词,或同词异字,科学清理这些关系是准确释读碑文的关键。碑主、碑文内容和用途不同,撰作人身份和水平有异,用字和语言表达存在明显的层次性。因此,碑刻语料实际上应视为一份复杂的综合体。《汇释》正是基于此而合理分析字词关系,效果良好。 3.科学判断残泐字、讹误字。由于时代久远,长期裸露,人为破坏,碑石原刻多泐蚀字和残损字;还有较多经书刻者简省、改造而形成的讹误字;这些都是准确释读碑文的拦路虎。已有成果缺录者有之,误录者有之。《汇释》紧密结合文字残存笔迹、碑铭对仗和押韵、文字假借、碑志文例、书刻习惯等,科学分析,有效保证了文献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部分暂时不能做出判断的文字,著者通常根据残泐情况提出个人见解,或照录原刻字形,并实事求是地加注“存疑待考”,以供方家研究考证。 《汇释》除了对俗讹字、同形字、假借字、疑难字词等进行适当考辨外,重点就原刻疏误、剪裱错乱、重要史实、古代地理等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考证和注释。碑刻原文的校补成果对于了解这批新材料的文献特征有重要意义,对专题研究碑刻形制、体例等有重要参考价值;史地等相关材料的梳理与考证,充分展现出该书所收碑志在证史之实、纠史之误、补史之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该书所收墓志资料印证、补正《隋书》、新旧《唐书》等达数十条,从一个方面说明这批新材料对于传世史传的考疑订误有重要价值。如隋《元府君夫人崔暹墓志》:“淮南化明县丞夫人故崔氏墓志铭。”注释云:“化明县,据《隋书·地理志》属钟离郡,而非淮南郡。与墓志不合。”唐《广平宋氏墓志》:“大唐内学士广平宋氏墓志铭并序。”注释云:“内学士,唐代所设职官名,属于文散官,在内朝备顾问。本墓志则指女官名,见下文德宗“锡以学士之号”,说明唐代内宫女官亦有学士。典籍未见,可补史书之缺。”唐《杨收墓志》:“男子五人。”注释云:“《旧唐书》本传不载杨锷、杨镐,墓志可补其缺。” 碑石是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可供多学科研究的原始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十九世纪初,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造成碑志流向较为复杂,流落民间、海外者有之,私家博物馆收藏者亦有之。流散碑刻的整理、研究是一个有待开发和大有作为的领域,毛远明先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相对于大量流散碑刻而言,《汇释》所涉材料仍很有限,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继续推进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何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