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万象 >

阅读里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4-1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钟年 参加讨论

    2月17日,本是新学期正式开学的日子,但武汉当时仍在“封城”,形势也很不明朗,学校无法开学大家也无法见面,好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一同读书。此时的一本好书,就好比一座灯塔,可以在惊涛骇浪之中,带给我们一线希望的光芒。
    如何读书?我“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作“正念读书法”。此次巨大的灾难让整个社会几近停摆,但换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人类停下匆忙的脚步,稍作停顿展开反思的机会。因而,我们不必慌张,屏息凝神让自己静下心来,慢慢阅读。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读书,而是边读边思考。开卷有益是我们的信条,掩卷深思是我们的追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最近这些年来,我们何尝拿出过时间,认真思考某些根本性的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心灵的关系。
    我们现在读的这本《文明与野蛮》,其实是一本关于文化的相当通俗易懂的书。作者路威是博阿斯时代的人类学家,田野与著述兼擅,专业素养弥足称道;译者吕叔湘先生乃我国语言学家,译笔老辣,选词精到,文字更是无可挑剔。这样珠联璧合的佳构,拿起来恐怕都不忍释卷。
    为什么找这样一本书来读?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经验。我从这本书里曾受益良多,不愿藏私,也曾多次向人推荐,而这次汹涌而来的疫情,又让我联想到这本书的主题。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文化心理学专业的师生,为什么要读一本人类学的书呢?文化心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它的主题是文化,更不要忘记文化心理学的创始其实是由人类学家完成的。人类学对文化具体内容的了解要比心理学多得多,人类学家对文化本质的把握还比心理学家深得多。而且,人类学关于文化的观念也比心理学更成熟。
    那就让我们开始读与思的旅程吧。既然是“正念读书法”,我们读的任务并不重。原序和译者序,是精读的内容。而泛读的要求,则对本书做一个大概的浏览,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随便翻翻”。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什么算是文明?什么算是野蛮?人类学可以给心理学怎样的启发?
    接下来先阅读第21章:医药与卫生。前面读的是序言,紧接着就读这一章,我想这点意图,大家都能明白。我们前面提倡了一种“正念读书法”,这里再补充一种,姑且称之为“情境读书法”。我相信任何一本书,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恐怕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我们的情境读书,起码可以有三个结合。第一,结合当前的疫情来读;第二,结合中国的发展来读;第三,结合人类的命运来读。
    说起来,医疗卫生与文明是颇有关系的,它很可能就是文明的源头。中国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而神农便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者之一。单说“卫生”这个词,就大有讲究,它关注的重点是生命。这是古已有之的词,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防卫其生命”。与之相关的词,还有“护生”。丰子恺先生就因其老师弘一法师而作过《护生画集》。而日本至今负责医疗卫生的部门还叫厚生省。“厚生”也是个古老的词,《尚书》中即有“正德厚生”之语。文明的兴盛,靠的是人多而强。卫生护生厚生之类,其所保障者,正是多与强两项。
    这样说来,医药卫生事业应该会备受重视得到精心扶持吧,但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这段时期以来,对于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谈论它造成影响的文章不计其数。但绝大多数文章,主要是聚焦于经济的损失。当然我们会有经济损失,而且是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我总以为,经济损失是有形的,是可计算的,虽然巨大,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在短时期内弥补回来。但是其他的损失呢?如文化的、社会的、科技的、教育的,乃至医疗卫生的,甚至人们精神心理上的,这些损失更难计算,而且短时间难以弥补。
    有破解之道吗?或尚未有。不过,人类学家倒是提供了一种见解,或可供参考。这个见解叫作文化整体观,即文化是一个整体,由各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自有其重要性,都对整体有贡献,不可厚此薄彼。每一部分的变化,皆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如同人们常拿来打比方的水桶和木板的关系,任何一块短板的存在,都会决定水桶的整体水量。如此看来,经济固然重要,医药卫生同样重要,文化、教育、科技等亦如此。
    阅读这一章,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医药与卫生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发展的?地球上不同区域的状况有差异吗?谁的最好?我们又是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其好?就以我们目前的情况而论,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西医怎么样?中医怎么样?中西医可以结合吗?人类的医药卫生还需要改进吗?如何改?经历了这次疫情,我们个人的卫生习惯会有所改观吗?我们的社会文化会更加重视医药与卫生吗?
    现在进入第一章的阅读,这一章讲的是文化。按说这是本书最关键的一章,也确实被安排在书的开篇,但作者却偏偏惜墨如金,只有寥寥数页,分量上比“医药与卫生”章少了许多。不过这种安排倒正好符合了我们阅读的初心,字数少,就可以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我们大可祭出“正念读书”的法宝,拿这一章来试验一番。
    如果让我去揣度作者之腹,倒是有一种可能性。人类学家并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们把田野看得有如生命线,他们更愿意拿实际生活中的形形色色来说明什么是文化。这与一些终日在书斋中披阅“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学者颇有不同。作者或许想说:我这本书中讨论的大部分章节,难道不都是文化吗?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语言文字、宗教艺术,举凡社会生活中能想到的一切,书中无所不包。既如此,作者便可说“予欲无言”,因为“天何言哉”嘛。
    说到社会生活,我们当下的状况恐怕让人对“生活”二字有更切实的体会。“生”与“活”这两个字的意义大致相当,说的都是我们还没有死亡,我们还有生命,而且这生命还算鲜活。因此,生活更应该是人们的心理感知和意识状态。经此大疫,不知国人是否会更加珍视生活?会否多一些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循此思路,可能我们对文化定义的讨论上,会失掉些兴趣,而更想追问文化对人类的意义。文化能保护人体吗?文化能安顿人心吗?其实这正是文化对人类的根本价值所在。人类发展出文化,不是光拿来装点门面的。依作者之见,黑猩猩是建立不起医院也培养不出医生的,所以它们在疾病面前,就显得比人类孱弱。有文化,是人类的幸运!
    但是,这份幸运会永远保持下去吗?恐也未必。人类是自然之子,人类又是文化之主,而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就成了考验人类智慧的“大哉问”。作为自然之子,人类有时候免不了会“坑爹”;作为文化之主,人类有时又忍不住对文化“耍横”。这两种情况,在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后,便常常会发生。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肆虐,又何尝不是这种结果呢?
    当下,在前所未遇的汹涌疫情面前,举国动员,各方参与。有人将之视为一场战争,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对于疫情,不光要“战”,不光要“抗”,其实更重要的,还要“和”。专家也告诫我们,人类或许要与新型冠状病毒长期生活在一起。于是,“和疫”就成了一种可能,我们现在应当做好与“疫”共存的心理准备。文化与自然,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更不是谁消灭谁的问题,和平共处、和谐互动,才是“人间正道”。我们的先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在自然面前,古人是比我们更加敬畏的。我们的先哲,即便是掌握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道,依然会承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如今是人类不仁在先,在自然的报复面前,又如何怨得了天地?这就是我们最需要反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