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冯北仲:优秀的作家,要具备足够的“人类生活经验”

http://www.newdu.com 2020-03-27 文化艺术报 魏韬 参加讨论

    
    《遗园》是作家冯北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历时三年打磨而成的小说甫一亮相,便收获了众多好评:既有经典韵味,又拿捏得当。评论家李星评价道:“《遗园》写出了当代人的精神焦虑,有红楼梦的味道,有经典的气息。”作家贾平凹也予以肯定:“我觉得《遗园》是难得的,无论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都做得很好。”
    冯北仲是教师,是作家,她还有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号——作家贾平凹的女弟子。创作中,她却并未在传统乡土题材中寻踪觅迹。在《遗园》里,冯北仲将她的视域聚焦于校园、爱情等范畴,以40万字笔墨来描述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及命运。这部高知题材长篇小说致力于精神层面的追问和反思,试图通过一系列作品诠释在传统文化及多元文化下当代高级知识分子的行为价值和人生意义。
    从怡园到遗园,曾经的雅集胜地沦为宾馆,渗透着当代知识分子对于大学精神的哀惋与忧思。“读之如饮甘醪,酣畅淋漓,文字中透着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圆润,又透着哲学的思辨与明晰。”对于《遗园》的解读,读者的关注点与作者不谋而合。
    “一位优秀的作家,不仅要有丰富的学养,也要具备足够的人类生活经验。”遗园落幕,作家冯北仲且行且思,对于文学的理解愈加透彻。
    文化艺术报:我知道《遗园》是你的处女作,在乡土文学占据主流的陕西文坛,你将首部长篇小说的目光聚焦于校园、爱情等范畴,这是根植于自己现实生活经验的考量,还是说想独辟蹊径开拓出自己的文学领域?
    冯北仲:创作是一种“灵魂”活动,全方位体现一个作家的“意识”程度。从灵魂到意识,是一个作家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作家书写作品的漫长过程。小说是艺术,充分体现一个作家的审美品位、经验整合、思维向度、虚构能力和理性判断。一个作家的精神气质,决定一部作品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创作活动完全是“主体性”的,很个性,很独特,是一面映照作家灵魂的镜子,不存在有意的“独辟蹊径”,是自然而然,根植于作家自身内在的情感认同和现实环境。
    文化艺术报:小说《遗园》对于婚姻和爱情有这样的表述:“婚姻是个圈,进去过了,就不必再尝试了。爱情是个谜,永远在吸引人,可就是没有谜底。”同时,有人评价这部作品是“一段忧伤的爱情故事,一曲凄美的精神挽歌”,你在叙述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否在哀叹着什么?
    冯北仲:小说是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撷取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展示普通生命的普遍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在小说里是一种对接和联系的生命形式。小说呈现给读者的,仅仅是直观结构,但其理性的品格是直观背后的“另一种东西”。小说中,塑造什么样的角色,角色具有什么样的品性和境界,即是那另一种东西的投射。对于另一种东西的体验方式,谁能体验出多少,深还是浅,与读者的积累层次紧密相关。《遗园》写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爱情与事业、坚守与迷茫、奋争与放弃、哀伤与不舍……这些,是我表达作品“精神”的叙事方式,“精神”是其主要内核。到底是挽歌?还是召唤,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文化艺术报:柳青文学奖在给《遗园》的授奖词中说,“《遗园》是一部描写当代高校生活的小说,校园的书卷气和作者的艺术意蕴相映成趣,奠定了小说叙述优雅含蓄的基调。”同样,贾平凹老师也称“《遗园》是难得的,无论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作者都做得很好。”《遗园》创作中,是如何平衡文学审美与书卷气息,避免它成为一部象牙塔内的故事?
    冯北仲:文学审美有“审美的普遍性”,是通过人对世界的认知来完成,体现作家的知识论和认识论。书卷气息是小说洋溢出来的“味道”,味道是小说的格调。格调的坚实处,是生活,最终落脚于作家的现实生活,还有视野所及的现实生活。没有生活,不存在味道,更不论格调之说。一部优秀的小说,入现实生活其里,出现实生活其外,是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在我看来,一位优秀的作家,不仅要有丰富的学养,也要具备足够的“人类生活经验”。
    文化艺术报:《遗园》这样一部关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小说,会让人不自觉地与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作比较。《围城》透视的是一群彷徨不知所归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展现的是“现代儒林”的精神困境;而《遗园》中,怡园变为遗园,也是对人文情怀、大学精神缺失等问题表达出的忧虑。那么,在您看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从现代到当代,是种基因的承传,还是有所变异?
    冯北仲:这个问题很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是复杂的,尤其在中国,从古至今的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的复杂程度,有时表现为隐性的心理分裂。如今的知识分子面对曾经的历史和当下的境况,态度也是不一的。知识分子在精神向度上是单纯的,有达则兼济天下之志,很想有作为于社会和人类。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一部分知识分子很容易从理想主义进入虚无主义,不是自暴自弃,就是陷入污淖。从文化基因上讲,是有传承,中国文化延续几千年,儒释道三家文化基因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响。变异谈不上,若谈的话,以前是男性主宰教授专家的名号,现在更多女性站上了讲台。都是人,本质上是一致的。
    文化艺术报:不知道是否与你的哲学专业背景有关,我在阅读你的《卡夫卡的妄想》这篇短篇小说时,会觉得小说里不时充斥着众多晦涩深沉的哲学探讨。这样的风格会成为你以后创作的基调吗,还是说只是某一个阶段的写作特征?
    冯北仲:哲学的本质是人学,文学也一样。哲学没有什么深奥的,不用神秘。哲学思考和探讨的终极是人,文学也一样。我的创作由我的视域来定,从我的情感出发,没有想过要成为一种基调。一切由内心决定,真实地面对文字,真诚地面向读者。我是个不断挑战自我的人,尽可能尝试多种艺术手法,让自己的艺术特色尽可能地丰富多样。
    文化艺术报:柳青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影响着众多的当代作家,这次获得柳青文学奖,对你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你认为,可以从柳青身上汲取哪些精神养料,以使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更加丰沛?
    冯北仲:我很钦佩柳青先生的实践精神。实践对于作家的创作非常重要。柳青先生与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与人民群众一起劳动,一起交流和生活,这是“现实主义作品”产生的重要前提。我向柳青先生学习,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踏踏实实进行创作。
    文化艺术报:听说你目前手头上有一部正在创作的作品,能否提前与读者们分享一下?
    冯北仲:手头正在修改一部长篇小说《百年杏龙》,以关中平原一座千年古镇为缩影,以教育为视角,展示在人间人与人之间的诸多事件……暂时保密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