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大型抗疫题材话剧《护士日记》即将上演,本报记者专访剧本作者 陆军: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http://www.newdu.com 2020-03-23 文学报 何晶 参加讨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大年初八凌晨,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松江区文联主席陆军,萌生了一部抗疫题材原创大型话剧文本的构思。于他而言,这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在国家面对灾难时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特殊的历史阶段里发生的人和事,为这个时代留存印记。
    这部名为《护士日记》的话剧作品,由陆军和他的研究生袁香荷共同完成。用日记回溯的艺术结构,将各色人物、生活百态、生死存亡等串联起来,独特的叙述方式,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作为今年中国首部抗疫题材大型话剧,上海戏剧学院与松江区确定在创作演出条件恢复后将此剧列入双方合作重点议题。目前,该剧已确定由上戏与中共松江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上海戏剧学院演艺中心与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作,预计今年4月正式搬上舞台。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剧已在线上建组,身处各地的主创人员进行了多次“云排练”。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相生的天灾人祸作殊死较量时,都不能仅仅以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与尊严作为筹码,而是要由全社会的科学、良知、秩序、担当与奉献的合力来共克时艰,决战决胜。”陆军如此阐释该剧的主旨,他希望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反思自己:我们身上是不是也带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毒,有的人是不是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疑似病例,如果是的话,我们要用我们的方式来隔离,用我们的方式来治疗,用我们的方式去复元。
    记者:《护士日记》用日记回溯的方式,勾连起各个人物、面对疫情的各种反应以及这之后的种种生活状态、生命态度。这样的结构,最初是如何构思的?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它更能表达出一个特殊时期人的行为逻辑、内心世界?
    陆军:今年2月1日凌晨,我萌生了创作一部抗疫题材大型话剧文本的想法。一方面当然是自己有创作的愿望,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以上戏一名在职教授的身份兼任着上海市松江区文联主席,我要求我的研究生和松江区的文艺工作者们,要拿起手中的笔来这个记录这个特殊历史阶段里发生的人和事,并以此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我想我应该带好这个头。我们不是医护人员,不用到一线去,也没有其他的能力,只能利用手中的一支笔、或者说利用我们拥有的一些技能来做点事情。所以这个剧本的创作,既是职务行为的驱动,也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说到有感而发,至少有两点感受比较真切。第一,一群邻家的女孩穿上护士服以后就变成了真正的战士。很多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在抗疫战斗中无私奉献、英勇地奔赴前线,其实他们根本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就是邻家的男孩女孩,身上的喜怒哀乐、优点缺点和我们都一样,但是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了,而且很好地履行了职业所赋予的使命,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我要写这些人。
    第二,如我在《护士日记》创作手记中所写的那样,一部分在铜臭与戾气的熏染中长大或老去的迷茫的人,在面对疫情时的表现常常令我沮丧。在国难面前,我更希望大家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做点实事。我在不同的微信群里都倡导这样一个建议: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每个人至少做一件与抗疫有关的小事。我个人则分别以公民的名义、教师的名义与剧作家的名义做了三件小事,而《护士日记》就是其中之一。
    选择现在的结构,首先要归功于我的学生袁香荷。我原来有几个想法:一是写几个“90”后的孩子在上抗疫前线前的心理活动,通过他们报名前和报名后的种种感受衍生出一些比较别致的场面和细节;二是写一对即将离异的夫妻,疫情来了,作为医生和护士的他与她一起去了抗疫前线,在此期间相互鼓励、相互牵挂、相互关心,重新找回了夫妻的感觉,然而其中一个人感染后倒下了,再也没有回来。三是创作一部以结构取胜的话剧,三段戏,像一个纸盒叠过来叠过去,结构就是立意,形式就是内容,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比较有艺术价值的戏。但《护士日记》现在的结构胚胎来源自于我的学生。当时我给小袁的命题是,创作一部以“护士日记”为名的话剧,在剧中要深情讴歌这样的白衣天使,同时也要记录这一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印记。她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戏剧结构,写女儿和妈妈的冲突,在女儿寻找妈妈的感染源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个结构的好处是,符合我对抗疫题材戏剧的要求:不仅要讴歌好人好事,更要记录时代的印记或者说时代的胎记。所谓记录时代的印记,是说这部戏剧不应该是讲了一个随便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可能产生的故事,也就是说,换一个环境这个故事就不大可能成立。所以后期我全身心参与这个戏剧作品的修改与创作,就是希望这个作品里面的人物能够记录这个特定时段、特定环境、特定情势之下人们的情绪表达、语言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的真实印记。现在从剧本看,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这个结构的难点在于,首先,女儿在许多人之中寻找感染源会涉及到很多演员,这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对舞台呈现带来很多困难;其次,疫情期间一个孩子跑出去寻找感染源的可能性不大;第三,同样的道理,与女儿构成直接冲突的条件也很受限制。这几个问题我在后面的剧本修改中都做了很大的努力,目前的剧本基本上是真实的。
    记者:剧本的中心人物是董芳和董丽丽母女二人。母亲在工作上的敬业与对女儿的忽视、生活中努力将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的女性,女儿在疫情来临后由漫不经心到最终循着母亲的脚步走到抗疫前线的转变。这是抗疫中两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两个人,如何塑造这样的人物,让她们饱满、鲜活、真切、可感?又如何通过她们来承载、传递情感?
    陆军:戏剧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戏剧动作,戏剧中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情感的揭示、人物关系的变化都要通过戏剧动作来体现的。即使是有些心理剧,也是要将人物心理的奥秘转化为戏剧动作才能实现人物的塑造。因为戏剧的本质特征就是冲突、动作,它不像其他艺术可以有很多种手段,这也是高尔基说戏剧是最难驾驭的一种文学样式的一个原因。因为有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各种限制,所以戏剧的艺术手段就会集中在动作的设计、动作的表达和动作独特性的创造上。
    回到《护士日记》,你提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母亲和女儿的人物塑造,和一般戏剧采用的方法还是有一点区别的,或者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这样来概括,母亲这个形象是“挤”出来的,她在舞台上的人物动作是通过女儿的日记看到的,或者是通过别人的介绍和交谈讲述的,从而完成了这个人物的塑造。在戏剧创作中这是一个很大的犯忌,因为它不能在观众面前用直观的戏剧动作来表达这个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怀、欲望、意志,实际上这也给作家带来了创作手段上的局限性。女儿的塑造也是如此,女儿的人物形象是“看”出来的,她在剧本里面的动作是寻找母亲日记中牵涉到的几个人,然而她的这个单一的戏剧动作不能完成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成长,所以最后都集中到“看”这个戏剧动作上来。她通过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看到了母亲的大爱,通过代购小哥看到了母亲对她的爱,她在母亲处理医闹事件中看到了母亲的宽容,在和极端利己主义的父亲的交流中看到了母亲的选择。也就是说,女儿是通过看母亲的人物形象来完成了自己人物性格、人物思想、人物情感成长的变化过程。
    剧作家选择以戏剧不擅长的方式完成两个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有难度的。我的一本《编剧理论与技法》的教材,已先后再版六次,关于编剧理论和编剧技法,我自认为是比较有发言权的。那为何还要选择现在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人物塑造?第一,是学生的构思里有这样的先天不足;第二,我想既然选择了这一结构,我们也要想办法接受挑战,把人物塑造好。当然,这个方法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腾出更多的笔墨来完成我们对疫情时期所感受到的文明与愚昧、崇高与卑鄙、美好与丑陋的全景式扫描。当然,选择了于戏剧最不利的这种方法,是不是达到了效果、有没有完成塑造人物的目的,只能交给观众来评判,我个人来说,很愿意用这样的方法来作有益的尝试。
    记者:《护士日记》中,包括董丽丽母女、林医生在内的医护人员们,正是你这次创作所对准的人物。他们处在这次抗疫的最前线,这群“最可爱的人”,你在创作中抱持着怎样的情感?
    陆军:林医生、董芳和董丽丽这三个人物,表达了作家肯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希望弘扬的真善美。人物的设计有三个层次,董芳这个人物,没有处理好家庭关系,忽略了和女儿的交流、对女儿的教育,同时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爱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人。但她对职业的敬畏、对病人的爱的付出,毫无疑问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物就是我对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这样一种想法的真切呼唤。这个平凡的女性在这部作品的人物图谱里是居于第一位的。居于第二位的就是受她影响的林医生。林医生因为“非典”时期受到当时还是年轻护士的董芳的鼓励战胜了病魔,进而影响了他后来的职业选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这是第二个层次。董丽丽在这个人物图谱处于第三个层级,一方面母亲的品质、行为深深地感动她,同时她也在和林医生的交流中逐渐成长,在精神上和他越来越接近。这种接近,就是向真善美接近,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接近,实际上也是通过向林医生的接近来接近母亲。所以这三个人物的设置,也是在启示或者说表达我的一种人生感受,作为老师,我的言行举止可以影响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可能会受我的影响进而去影响他的学生。我很希望通过人物价值观传递的链条来完成这个作品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公民素养的有效传递。
    记者:你在一个访谈中说,做关于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时,你思考的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剧本创作要写人,要关注人的命运,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生存状态,通过人来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作家的意志与追求。一句话说,就是用人学观指导戏剧创作。《护士日记》中有一组人像,代购小张、赵长茳、患者家属和秘书,可算作这之中的典型人物。这组人像,呈现出众生百态,你想赋予他们的是什么?或者说通过他们,你想让观众们感受些什么?
    陆军:我的编剧理论有一个观点是讲究人物图谱。精设人物图谱是我在长期的戏剧创作、教学、研究过程中得出的一个经验性的感受,一部好的作品,人物图谱的设置有时候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很多作品可能会因情节性的需要来设置人物,比如讲一个故事需要一个医生、一个法官、一个教授、或者一个保洁员,但我觉得如果这样写的话,就放过了一次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好地传递作品价值观、思想力的机会。所以,做好人物图谱的功课,包括人物职业、人物关系、人物背景的设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两年前我和一位中学青年教师合作创作了话剧《生命行歌》,在那部剧作里,我也有同样的思考与同样的做法。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大步迈进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普通人的生命史,是珍贵的历史胎记。为此,我们设计并展示各个历史阶段一个个有代表性的普通人的命运,包括志愿军老兵、下岗工人、暴发户、打工仔、新上海人等等,构成了剧作的主体内容。当然,写这些普通人,并不是简单地去铺陈生命个体的苦难史,而是要让人们看到,这些经历了我们国家各个时期发展的老人,在为国家发展付出代价的同时,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怨天尤人,满腹牢骚,相反,其中的大多数人一如既往地忠实于各自的平凡生活,倾心于自己的普通人生,并始终热爱着自己简朴的生存方式。
    在《护士日记》里,我的学生本身就设置了好几个人物,我主要的工作是把这些人物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在这样一部以讴歌白衣天使为主调的话剧作品里,我们也没有放过对社会各色人等、众生相的表达。每个人物基本上都承担着自己的使命,我希望通过他们来体现社会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当然,篇幅有限,可能不一定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有没有这样的想法,还是不一样的。一句话,哪怕是剧本里面一个简单的人物,我们都不要轻易放过。
    记者:“这部话剧,我希望传达的想法是: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相生的天灾人祸作殊死较量时,都不能仅仅以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与尊严作为筹码,而是要由全社会的科学、良知、秩序、担当与奉献的合力来共克时艰,决战决胜。”这是你在创作笔记中提到的这部话剧的主旨,它具体指什么。
    陆军: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在这个作品里没有完成好,一部两个小时的话剧也完成不了这么多。我的这段话主要是出于一个感受,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明的进程面临天灾人祸时,一定需要科学、良知、秩序、担当与奉献的合力来抗击。相对来说,我们国家在整体上已拥有这样的能力,但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这次疫情,科学、良知、秩序、担当与奉献这五个关键词里,如果主要是靠奉献来抵御灾难性的厄运,是远远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我们要反思,在科学、良知、秩序、担当、奉献五个层次里我们是否还有一些缺失?是否还有许多功课需要做。当然,这样严肃的话题,以我目前浅显的功力去应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是上戏的一位老师,也是人文松江建设事业中的一位老兵,我希望我能与我的同仁们、学生们一起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白衣天使的敬意,表达对真善美的礼赞,同时也提供对现实的一些思考。文艺在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我希望我与学生创作的这部作品能在同类题材中有一些小小的突破。
    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一所重要的高等艺术院校,她在很多历史阶段中都输出观念、输出人才、输出优秀作品。今天我们谈不上何种输出,但是当一个重大的灾难性的事件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上戏作为一所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上海的艺术高校,她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价值导向,应用以自己的方法来发声。我希望这部话剧不仅是上戏的,也不仅是松江的,而是希望能它能代表更多的高校师生与更多的上海市民来表达对这场灾难的反思,表达我们对逆行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希望让更多人反思自己:我们身上是不是也带着各种各样的“病毒”,有的人是不是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疑似病例”?如果是的话,我们要用我们的方式来“隔离”,用我们的方式来“治疗”,用我们的方式去“复元”,只有这样,美好春天才会在你面前露出真诚的笑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