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胡美凤《流风》:流风余韵仍在传承中

http://www.newdu.com 2020-03-16 社会科学报 张颐武 参加讨论

    胡美凤的《流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是以江阴三刘为中心的传记写作。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都是现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刘半农当然是五四先驱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成就彪炳史册。刘天华则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的人物,他将传统在现代性之下再创造,长久留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刘北茂也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贡献。在 20 世纪中国的奋斗进程中,他们的文化创造是这段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他们的历史贡献是中国“现代性”文化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而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的故事也是江阴的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流风》就是通过追寻三位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探究三刘的成长和成就的精神来源和发展轨迹,也对于三刘的流风余韵,即他们的文化的贡献进行了思考。这不是一部思想的传记,而是一种从对于个体生命的感悟和认知出发的具有文学性的探究。作者以一个仰慕三刘的家乡作家角度,从三刘的人生故事讲述,带出了三刘的思想和精神贡献,从点滴的小故事切入,展开了在五四时代磅礴的大历史中三位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这既是对于家乡先贤的一份真挚情感的展开,也是对于中国现代性历史的一个断面的陈述,还是向乡邦先贤的礼赞。
    三位先生人生际遇中的种种,既通过来自历史的讲述,也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追索而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这种呈现既有来自史料的切实把握,也有来自想象的对于人性和人生的体察。作者努力以小说式的叙事与生动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三刘生活的侧面,当然,历史中人物命运的意义是通过一种侧写的方式得以呈现的。他们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贡献,他们和五四一代人的历史风貌,都是通过对他们和家乡、亲人的关系来侧写的。
    这种以人物的生活为中心,把风云变幻的大历史置于背景的写法自然有其特色。一面是对于人物性格和生活片断的生动描写,生活中具体故事的想象带给我们鲜活的个体生命的形象,另一面是历史大时代的变迁成为了后景。 “现代性”的展开,则是通过人物个体的感觉透出的。一面是兄弟情深的中国式感情的自然流淌,这里面也有江南丰厚的人文底蕴的滋养,让这样的人物能够出现;另一面则是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让三刘的故事具有了深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的紧要时刻中,这三位人物获得了某种相对具象的、鲜活的面貌。这种面貌当然不是人物实像的还原,因为这种还原也是不可能的,而是一种对于人物生活情态的素描式的摹写。在这种摹写展开的那些情境中,三刘的形象逐渐从细节中被加以展开。
    这种描写路数显然不同于学术性或历史性的传记,而是一种追求文学性的传记。这种文学性并不在于其对人物心理的丰富性的追寻,也不是对于他们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诸多幽深复杂的矛盾的探究,而是以家乡后辈写作者的体验和感觉,力求在小故事里看到他们的人性和人格的美与真。这既可能是一种生动的素描式的勾勒,也可能是一种对于先贤的品质和精神的敬意。这种敬意既有意趣,也体现了作者尝试接触三刘的博大世界的一个努力的方向。
    刘半农先生是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画像至今仍然悬挂在中文系办公楼的走廊上,我每次上班到办公室的路上总要和先生的面孔相遇,我们常在先生眼光的注视之下。先生的流风余韵仍然在传承中。这部《流风》所叙述的三刘故事,是一个关于现代生成和展开的故事里的一个片断,也是让我们不断回首的一段历史中的一个片断。这努力当然具有自己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