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走向均衡的文学图景

http://www.newdu.com 2019-12-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潘莉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和研究日益增多。然而,作为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译介、研究,与作为权力话语和从文化政治的立场出发的海外译介、研究,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区别,始终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关键之一。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作为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译介、研究正在日益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图景逐渐走向均衡,而这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请过去”与“走出去”
    第一个方面,是主动“走出去”与被动“请过去”的日益均衡。中国当代文学主动“走出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外文局创立的《中国文学》(英文版)。这份杂志以向世界各国翻译和推介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及作家为主要任务与目标。身处冷战氛围,《中国文学》可以说是社会主义中国通过主动介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进而试图掌握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主动权的尝试与产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文学》影响寥寥。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外传播的主导方式逐渐转变为被动地“请过去”,即由海外自主地选择、译介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以英译为例,据刘江凯2012年统计,中国当代小说60部英译作品中,中国大陆出版13部,海外出版机构(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则出版了43部。海外成为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主导性力量。
    不可否认,这种海外被动“请过去”存在一些后果,表现之一是海外译介与出版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一方面,海外译介高度依赖译者的个人兴趣,例如葛浩文之于莫言、杜博妮之于北岛。此外,译者大都选择能够或易于被翻译为目的语的作品,而对于语言上难以翻译的作家作品,如贾平凹的小说,则翻译不够。另一方面,海外出版商倾向选择市场接受度高且易于被当地读者认可的作品出版,《上海宝贝》和《狼图腾》在海外的惊人畅销足以证明其销售策略的成功。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壁垒依然清晰可见的情况下,海外译介往往会有意地选择那些符合或可能符合译者的意识形态及其对当代中国想象的作家作品。例如,他们往往更为偏爱那些批判当代中国的作品。简言之,海外译介所建构出的当代文学图景,往往与国内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我们不能不深思这种差异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
    近些年来,尽管被动“请过去”依然盛行,但主动“走出去”也重新受到重视。不少中国文学翻译工程或计划正在进行,例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2006)、“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2010)先后设立。这些项目的特点是:目的明确、计划具体、资金充足,以制度性的力量来实践中国当代文学的主动“走出去”。其他主动“走出去”的方式还包括:各高校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的设立及系列工作,政府以基金形式资助海外机构的翻译,国内出版代理人与海外机构的积极合作,民间翻译的跨国合作等。
    当下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相比,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试图分享乃至掌握中国当代文学传播的主动权。不同之处则在于,当下的主动“走出去”面临更少意识形态壁垒,传播方式与渠道更为多样,同时更多地依赖文化市场的全球网络。但更为重要的是,当下的主动“走出去”在力图重新分享乃至掌握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的主动权时,更强调这种主动权的有效性。这种有效的主动权的掌握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不仅仅是硬实力的增强,同时意味着一种叙事的确立。这种叙事既有助于当代中国人确立自身的身份认同,也有助于确立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可以说,当代中国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之一。中国当代文学的主动“走出去”,其目的正在于通过主动地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掌握这种叙事的主动权,有效地建构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主动有效地“走出去”是与孔子学院的建制、“一带一路”的布局相呼应的,它是中国全方位“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主动且有效地“走出去”的日益凸显,有力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单向度化,使文化交流更为充分、平等,也更为均衡。“请过去”和“走出去”各有所长,我们期待两者不断交融,产生一种更为动态与广阔的均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