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叶文玲:点燃《心香》的火炬

http://www.newdu.com 2019-11-28 《小说选刊》 叶文玲 参加讨论

    人在摇篮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人的感情深处,却有一个永久而温馨的摇篮。这个摇篮,装了如此众多的记忆,时光的流逝,使它愈加鲜明,尽管心在岁月的年轮里逐渐被磨砺得愈发粗硬,有些事依旧藏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每当记忆与思念微微触及,总会在心底回荡起涟漪。
    《小说选刊》请我为作品《心香》发表于创刊号一事写篇回忆文字,于是我的记忆之门被打开了。
    从13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在浙江的文学期刊《东海》上发表了严格意义上的处女作《我和雪梅》;1977年又在《人民文学》上连续以头条发表了《丹梅》《雪飘除夕》,11月又发表了《年饭》。此后,我的许多作品在全国各地发表。
    1980年初,小说《心香》在《当代》发表又被《小说选刊》转载之后,河南省委把我这个工人业余作者调到省文联成了专业作家。
    世人能够认识和知道我的名字,大多是因为《心香》的缘故。《心香》毫无疑义是我的成名作,而让它为天下所熟知的缘起,除了恩师秦兆阳与他主编的《当代》有着伯乐之功以外,《小说选刊》在创刊号的登载,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决定性作用——就像是在文学生涯的漫漫长夜中行走,点起了一根火柴,用熹微的光努力照亮前行的道路。而《小说选刊》宛如一把火炬,将这点豆大的火苗发扬光大,高高举起、光芒四射、划破夜空,让同样在暗夜行走的人们看见火焰,也为我照亮这条漫长的文学之路。
    回想起40多年前,那些往事一一浮上心头:1977年《人民文学》发表了我的三篇小说,时任主编、恩师张光年先生对我青眼有加,邀我参加了当年秋天《人民文学》主办的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那是浩劫过后文学界的第一次盛会,规模不大却意义非凡。在会上,我见到的那些文学界的前辈,对我这个当时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字辈”,无一不是关爱有加,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为我指点迷津,引领和扶持我走向文学之路。
    而今,那张闭幕式的合影,已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在家中陈列至今。照片中,在前排就座的除至今健在的贺敬之先生,茅公、张光年和其他六位前辈均已先后作古,连当时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年轻作家邹志安以及早享盛名的作家王愿坚,也已猝然逝世。岁月无情,而人间有爱。老一辈文学家的提携和言传身教,我将永志不忘,直至生命的尽头。
    正是在座谈会上,受到了众多名家的启发,我开始创作《心香》。嗣后,在参加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全国文代会)期间,我有幸结识了又一位恩师——时任《当代》主编的秦兆阳先生,他看了我带来的《心香》初稿,认真地在稿子末尾写下了长长的批注,并且提了许多修改意见,为我指明了正确的创作方向。于是,在会后的那个隆冬,身处人民文学出版社小小招待所的一隅,我昼夜奋笔疾书,用文学赤子的全部挚诚,点燃一瓣《心香》……
    有了兆阳老师倾心注血的扶掖,《心香》终于在1980年《当代》第二期问世,并且得到了文学界的嘉许与认可。当我结束了第五期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小说创作班的课程,回到家中,却意外收获了一份惊喜:由张光年先生倡议创办的《小说选刊》,在创刊号上登载了我的《心香》!
    当我拿到第一本带着墨香的《小说选刊》的时候,看着封面上茅公手书的“小说选刊”四个大字,打开扉页,茅公的发刊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披沙拣金,功归无名英雄;名标金榜,尽是后起之秀。”真是字字珠玑啊!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当我看到目录上的《心香》下面,有一位于晴先生写的评论《点燃人们的一瓣心香》,不由得心怦怦直跳,于是翻开书页,一口气读完,只觉得字里行间充满哲理况味,笔锋老辣,鞭辟入里,带着师长式的指点,言辞诤诤,理论鲜明,是真正的名家批评。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于晴”就是鼎鼎大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唐因先生。
    这一期的创刊号上,还刊发了蒋子龙的《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高晓声的《钱包》等一共7篇小说,并有徐怀中、王蒙、李国文三位同志的创作经验谈和阎纲、于晴(唐因)、宋爽三位同志的分析评介文章。小说选材方面,眼界开阔,涉猎广博,不拘一格;创作谈与评论文章又头头是道,入情入理。整本杂志,确实是既“专”又“精”,与茅公在发刊词中写的毫无二致:“……对读者的欣赏水平乃至培养文学新人都有所助益。此亦争取短篇小说创作的更大繁荣之一道。”
    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小说选刊,这就是我们应该要的小说选刊!
    《心香》和《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以及后来的《西线轶事》《乡场上》等等,都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心香》后来还获得“当代荣誉奖”。这其中,《小说选刊》的“慧眼识珠”自然功不可没。而在之后的那些年月里,《小说选刊》的刊发,几乎就是一张小说获奖的“入场券”,这充分说明了历任编辑们的匠心与眼力。
    在以后出版的各种名目的选本中,《心香》的入选率也一直是我所有作品中最高的。《心香》就这样成了我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它披挂诸多荣誉的彩练时,我不能不深深铭感最早的发现者和“浇灌”者:张光年老师、秦兆阳老师、唐因老师,以及《小说选刊》和它的编辑们。
    往事历历在目,而40年前的故人泰半已仙逝,抚今追昔,难免感慨万千,写下小诗一首,权以为怀:
    流光岁月催人老,欲语诗文已觉迟;
    《小说选刊》题名日,犹记《心香》绽放时。
    在遥远的地方,我为《小说选刊》点起一瓣祝福的“心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