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以上词源辨析参见河清《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30页)、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尚未完成的事业(上)》(《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等。 ②数据来自于知网对现代性概念的关键词检索。 ③国内外始终有一种做法,想以1845年前后为界,把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分开。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青年马克思只是对资本主义表达了一种道德上的愤慨,成熟马克思才表现出严谨的历史态度,意思大致是说青年马克思意气多于务实。这未免太过简单化了,对马克思而言并不公允。因为即便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也透露出反抗僵化教条、改变现实观念状态的诉求,就不用说《手稿》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描述与批判,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德国现代性状态的分析与关切了。 ④这个规定是马克思在《手稿》里谈人的族类本质异化和“美的规律”时提到的。参见拙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本体论生活美学思想初探》,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M]//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卡·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9]周扬.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M]//周扬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泰奥菲尔·戈蒂耶.莫班小姐·作者序[M].艾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2]卡·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鲁迅.革命与文艺[J].语丝,1928,(16). [14]Theodor W.Adorno.Aesthetic Theory[M].Translated by Robert Hullot-Kentor.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2. [15]北岛.回答[M]//北岛作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16]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1982,(6). [17]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N].人民日报,1980-08-05. [18]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N].文汇报,1983-01-17. [19]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N].人民日报,1983-03-16. [20]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N].人民日报,1984-01-27. [21]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3). [22]童庆炳.文学概论(上册)[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4. [23]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 [24]王蒙.躲避崇高[J].读书,1993,(1). [2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6]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J].东方,1994,(5). [27]李泽厚.孔子再评价[M]//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8]李泽厚.五四回眸七十年[M]//李泽厚对话录·八十年代.北京:中华书局,2014. [29]李泽厚.适应与反抗:时间差与中国知识分子[M]//告别革命.香港: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 [30]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1]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2]朱光潜.美学拾穗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33]周来祥.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文学[J].文艺报,1959,(2). [34]张怀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J].外国文学研究,1978,(1). [35]朱立元.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J].复旦学报,1982,(1). [36]何国瑞.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J].江汉论坛,1979,(2). [37]董学文.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J].高教战线,1984,(5). [38]应必诚.论艺术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J].复旦学报,1997,(3). [39]胡亚敏.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拓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40]胡亚敏.再论艺术生产[J].学术月刊,2011,(10). [41]陈定家.走向艺术生产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42]曹顺庆.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东方丛刊,1995,(3). [43]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 [44]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J].文学评论,1996,(6). [45]熊元良.文论“失语症”:历史的错位与理论的迷误[J].中国比较文学,2003,(2). [46]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问题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0,(3). [47]李泽厚.政治与经济:本末倒置的世纪[M]//告别革命.香港: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 [48]Francis Bacon.The New Organon[M].Edited by Lisa Jardin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