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实践的具体统一中发展文艺理论 无论是从文艺层面出发,产生文艺认识论和文艺本体论的论争;还是从哲学层面出发,走向文艺本质论与文艺存在论的对峙,都体现了文艺本体论建设本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及其建设道路的曲折性与延续性。文艺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与磨合过程为文艺本体论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首先,文学研究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地位。文学研究者不可“以主体性排斥物质性,以抽象化排斥具体化,以感性体验排斥本质认识”(马建辉《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及其论争》),而应以物质本体存在为前提认识文艺现象,防止文艺本体论建设走向僵化与虚无。文艺研究者还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认识到文艺认识论与文艺本体论间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从两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自身矛盾性着眼展开研究,不仅考虑文学内部的一般特征,还要考虑其与外部社会、政治等的关联。此外,文艺研究者还应坚持历史观点与实践观点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在历史的全面把握与实践的具体认识中建设文艺本体论。 其次,文学研究者要推动方法论的多元发展。无论是将文艺研究划分为文艺认识论和文艺本体论,还是将其划分为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存在论,文艺研究者都要意识到“任何一种文艺理论都不可能穷尽艺术的所有本质特征与规律,它只能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甚至是某种程度上揭示出艺术的本质与规律”(董丽《开拓文艺学研究的学术空间》)。这些角度和层面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是文艺理论研究的不同分支,共同组成相对完善的文艺理论体系。文学研究者既要将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也要将本质论与存在论相结合,在各个理论的交叉发展中,追求最符合文艺现实状况的道路,建设更为全面系统的文艺理论。此外,“为了破除这些已经被普遍化、自明化的理论前设与概念体系”(陶东风《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文学研究者也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历史性批判和自我批判及纵、横双向的历史梳理与考察,也要有对文艺现象的终极哲学追问。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