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陈福民《与你遥遥相望》:失败,或爱的相互锻造

http://www.newdu.com 2019-11-15 《思南文学选刊》 刘海涛 参加讨论

    当一个人的痛苦和失败感构成了一种遗产,当这个人不幸是你的母亲而你必须接受这遗产时,你会怎样?《与你遥遥相望》——陈福民以随笔的形式做了选择与省思。
    作者一开篇就写到母亲罹患绝症,却又说她走得“没有什么不平常”。质朴,却见力道。一切似乎已无悬念,怎么继续?接下去他一步步重新交代她是怎么死的,又是怎么活的一生,其间不断穿插“我”的思考。
    不到一万字的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一位特别的女性:有着文青倾向,认为自己的一生由失败拼凑而成;固执地认为贫困与真诚和美德之间有神秘的关系;单纯中被不良的人际关系包裹,压抑无法解脱……
    一般而言,母亲是伟大的,子女对于她们都是有歉疚的。在无数人的心底,对母亲有一个心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建立,社会生活的丰富,这个心结也在递增:子女想改变上一辈的想法,父母想把延续多年的思维或习惯给子女。在间断或无休止的爱的传递(纠缠)里,后辈与长辈都在以爱的名义关心对方,但也可能是偏离对方甚至伤害对方。
    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作家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将这份爱的纠缠在纠缠的爱作用之下进行赋形,并反思。丰子恺、老舍、冰心、季羡林、王蒙等,纵观诸多作者的文章,无一不是从念、想、忆、愧、惭、痛、悔、敬上去着手,完成对母亲的塑造,甚至可以称之为完美雕琢。这里的完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母爱的致敬,是由当时“我”看不穿完美之因来体现的。而雕琢或许是隐含了一些虚伪的,在辜负与迟到的理解中完成文字上爱的表达。
    与之不同,《与你遥遥相望》从另一个维度传递给我们一个别致的母亲形象。之前写母亲的文字,几乎囊括了人类存在以来所拥有的美德,通过母爱的形式呈现给下一代。勤劳、节俭、勇敢、智慧、善良……但这些美德往往被对子女的做事方式的不理解所消解。我认为,这就是两辈人之所以产生矛盾的真相。围绕这个本质性的东西,孩子本能与母性本能的对立(在文字中)显现出种种不和谐。所以,孩子永远会觉得自己理解父母,却不能满足父母要求的样子,这也会导致文字中的母爱同质化。具体说,就是父母和作者不在一个平面上,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三部曲:初始时是“我”高高在上;中间是“我”被父母之善美所感动,慢慢平等化;最后,“我”成为低到尘埃里的花。《与你遥遥相望》的特殊在于,作者将亲子间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更为平等交互的维度:遥遥相望处,依依赤子心。
    陈福民笔下的母亲,更像是在用一生证明与找寻什么——那些母性里需要的东西,人类初始以来就有的东西——验证其存在于周围,也存在于自己的身体里。不幸的是,这种验证与找寻式的证明是“失败”的,诸如母亲的美德认知、母亲的特质(被单纯)、母亲的骄傲与柔软(文青情结)、母亲的痛苦(所谓失败),叠加成一个个焦虑的幻影,使作者与母亲构成一种遥遥相望。
    作者在处理“失败”与“证明”“找寻”的关系中,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并与“我”的思考交互。那么到底什么是失败?难道只是对生活的无奈或无能为力?难道只是因为“她不精明,不善于计算与谋划却总是梦想着发一笔什么财”?难道只是因为她不会理财、迷上炒股票,被骗子骗了?那谁不是一个失败者和曾经的失败者呢?遗憾的是,母亲并不知道,“她把自己的痛苦和失败感作为遗产留给了我们”。“她的个人兴趣全在‘真诚’‘单纯’这类初级的文学世界观上面,衡量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有时会情绪化,这是很难避免的。她的性格又不善于折中妥协,在‘坚持真理’信条的鼓舞下往往与环境不能和谐相处”。这也许是母亲真正失败的失败。作者看似冷眼旁观的剖析内里,是一种冷亦是一种热,一种无法代母亲解脱的力不从心的冷,一种一直在努力的热;而“母亲看到‘我’朋友的新作或在刊物上看到熟悉的名字,她看‘我’的那种眼神就似乎带着鄙夷”。与作者一样心底是一种冷与热,一种鞭策期许的冷,一种一直在远处关注的热。也许这就是亲情的真相,乃至人与人的真相,生活本身的真相。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情感教育”,以及不知不觉间爱的相互汲取,乃至相互锻造。
    在安乐死问题上,“母亲没能按照自己的生命观去实施理想的计划,这对她是非常大的遗憾么?她究竟是后来已无力完成,还是因为对生命以及这个世界怀着留恋而下不去手?”这种近乎“小人”的想法,更合乎人们普遍的心理,更说明了人是生活在具体之中,生活在现场的一念之间(也许就是深思熟虑),都是对生的渴望,和对这个不那么值得眷恋的尘世的眷恋。
    由此,陈福民《与你遥遥相望》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人们对母亲形象的认知与审美。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并非全能、甚至有一定心理问题、过于单纯的母亲形象,理性剖析与审视透着近乎残酷的气息。
    不只是缅怀,不只是回顾,不只是愧疚,还应该是母亲与自己的人格升华。但这样说,又落入了模式写作的俗套。好的文字,不只是为了拯救某一个人,或只适合一个人的存在形式,应该更具有其普适性。
    《与你遥遥相望》主观性很强,但正是这种主观赋予了长久以来概念化了的“母亲”形象以新的色泽。作者的母亲貌似失败,但只是她的感觉而已。作者将母亲的真实心结(失败感)写出来,使一辈人的离去有了更可思虑和珍视的意义。而那句“对我最好的人不在这里”,几可视为母亲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昭示着爱的锻造中所缺失的部分,未知而又充满迷思的部分。穆旦曾在诗中写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对于太多的人而言,这普通也并不普通,这努力也并不白费,超拔于成败,在冷热、远近、悲欢中循环往复,父母与儿女相互锻造,用一生召唤着彼此,也召唤着小小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