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牟世金:《<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②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2页。 ③戚良德辑校《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21页。本文所引《文心雕龙》原文皆据此本,以下仅注篇名。 ④何承天:《达性论》,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86页。 ⑤陈仅《竹林答问》:“性灵关天分。”(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2页)况周颐《蕙风词话》:“性灵,即性分。”(况周颐:《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庄子·寓言》:‘孔子曰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清王先谦《集解》:‘大本,天也。’人既有其资禀,复有其灵慧。‘才’亦曰‘性’,曰‘性灵’。”(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⑥(23)戚良德辑校《文心雕龙》,第8页,第177页。 ⑦(24)参见赵树功《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37页,第598—615页。 ⑧刁包:《易酌》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⑩王弼、韩康伯注《周易》,《十三经古注》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2页,第60页。 (11)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50页。 (12)赵岐注《孟子》,《十三经古注》十,第73页。 (13)参见叶汝骏《二十世纪以来<文心雕龙·辨骚>研究综述》,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14)参见董运庭《论<离骚>称“经”与刘勰<辨骚>》,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5)参见张海明《略论刘勰的文学史撰述策略》,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6)有学者将屈原为代表的“骚人”置于“《诗》人”、“辞人”之间,强调刘勰意识里“骚人”、“辞人”不同(参见萧华荣《宗经辨骚》,载《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实则从事辞赋创作的“辞人”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人”本无差别。对此,黄侃早有辨析:“自彦和论文,别骚于赋,盖欲以尊屈子,使《离骚》上继《诗经》,非谓骚、赋有二。观《诠赋》篇云:‘灵均唱骚,始广声貌。’是仍以《离骚》为赋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7)《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18)王逸:《楚辞章句》,《楚辞章句·诗集传》,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8页。 (19)罗剑波:《<文心雕龙·辨骚>“博徒”再诠》,载《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20)叶适:《黄文叔诗说序》,《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6页。 (21)叶适:《跋刘克逊诗》,《叶适集》,第613页。 (2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98页。 (25)关于这种不对等,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第347页)已有关注。 (26)有关“八体屡迁”即“风格多样化”的解释,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古代风格论追求“多样化统一”的观点,都存在一些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具体创作实际错位的地方。关于这一点,笔者准备另文论述。 (27)刘咸炘阐说云:“此篇专论感物之理,作文之境也,故末兼言地,与上篇言时相对。”(戚良德辑校《文心雕龙》,第266页)所论极为精确。又有很多学者质疑《物色》篇的位置,实则未能深究刘勰的用心。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另有专文论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