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林森:孤岛之心——关于长篇小说《岛》的一些闲话

http://www.newdu.com 2019-11-06 《十月》 林森 参加讨论

    很多作品的出现有偶然性,若不是我2017年底重返校园,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文学创作方向的研究生,可能《岛》这个故事永远不会被写出来,虽然它已经蕴酿了好几年,并写下了一个开头。2018年初,是我到北京的第二个学期了,我们在校的课程已经所剩不多,同学陈崇正觉得我们也应该看一看伟大的北京,有一天,他租了一辆车,拉着我和朱山坡去宋庄转了一天。回来第二天,身为广西作协专职副主席的朱山坡,就赶回广西处理一些事情去了。我对陈崇正说:“我们得写个长东西,不然这时间就白过了。”陈崇正虽然也赞同,但他总是怀疑我们能不能在八里庄老鲁迅文学院的宿舍里完成一个长的东西。我说,试试。他进入状态比我还快,朱山坡处理完公务重返学校的时候,陈崇正已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上部,并趁热打铁,继续往下部奔驰。我按照自己的节奏,写的就是《岛》,初稿花的时间不多,也就三个多月——因为它已经在我心里存放了四五年了。我知道自己不是有大毅力的人,等结束课程,重返工作岗位,各种日常琐碎肯定会蜂拥而来,我不太可能还有心绪去书写什么东西,得珍惜拥有着独立空间的最后一段时间——果然,2018年7月至今,我没有完成任何一篇小说。在更新的作品写出来之前,我对《岛》就尤为珍视,有时甚至不舍得示人,有些朋友来问电子版,我也没发给他们。写稿期间,我在宿舍阳台上抄抄张迁碑和欧阳询,把自己活得像古人,那是我作息最规律、身体状态最好的一段时间。离开宿舍的前一天,我还把所有写的字铺满宿舍,拍照留念,那些字把宿舍变得很陌生、很前卫、很行为艺术。
    对我来说,《岛》是一个做减法的小说。我写过三十万字以上的长篇,知道一个作家需要长东西去磨练耐性,才能把自己打开。但我不愿把《岛》讲得很长,在最初的计划里,十六七万字打住,初稿完结的时候,也就这个篇幅。在之后的数次修改之中,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砍砍砍,一直压缩、精简,甚至砍掉了一条线好几个人,最后的定稿已经剩下不到十一万字。有时我也疑惑,一律瘦身,对这个小说是伤害还是提纯?减到这样的篇幅,已经很接近一个大中篇,叫长篇是有些勉强的。在我的认知里,人物稀少的小说,浩繁的叙述不但阅读者接受不了,讲述者也会疲态尽显——重复和枯燥是死敌,它们在虎视眈眈。即使优秀如阿来老师,他的《云中记》里,写一个人在云中村里的徘徊、踯躅、沉思与回忆,我在阅读时也觉得还能短一些、再短一些。可是,看到别人容易,看到自己太难,在《岛》正式发表出来之前,“它算是一个长篇吗”“我是不是还需要更加充实”等想法不时涌来,我一遍一遍拉着文档,确定自己没法在里头插入什么文字、也没法再挤掉什么词语之后,对自己说:“就这样吧。”这,便是《岛》现在的样子。如果还不够自信,我只能抬出余华的《活着》给自己提气:作品好不好跟篇幅关系不大。
    小说里,躲避人世、独居孤岛四十多年的老人,估计会让一些人想到鲁滨逊。可他当然不是,鲁滨逊流落孤岛是被动的,而小说里的这个主人公,主动寻往。这是一个最中国的故事:含冤入狱、寻鬼自证、独居孤岛、岛被夷平……这故事如此古典又如此现代,他在一个小小岛屿之上,却又一直处于时代的中心,时代风浪的每次卷席,他都没法避免。这是我理想中的故事:最边缘也最中心、最独特又最具普遍性。在小说里,“岛”不仅是属于那个在孤岛上一个人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老人,也属于追寻过去的“我”。“我”驱车环绕海南岛、“我”的父辈们当年驾着小船在水路上环绕了海南岛、一千年前祖先跨山越海而来到海南岛安居、时代的发展抹平了渔村、伯父期盼重新“创世”……这些故事,在我的叙述安排里,都是属于“岛”的。不仅讲孤岛,更要讲一个“岛外之岛”,讲我们所有人的境遇,讲一个人孤零零面对天地,恨不得回到宇宙洪荒的初始,重给万物命名。在西方的诗人那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在我这里,则成了:谁又不是一座孤岛呢?我已经没法想起,是什么影响了我写这小说时的基调,可它就成了这样,小说里,那个老人数十年里,一遍遍捡起石块堆积岛上的鱼塘,又一遍遍被风浪摧毁,他像西方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几年前,在现实里见到那个人物原型,并登上那个孤岛、见到那种石块垒成的“孤岛长城”时,我什么话也说不出、什么深意也总结不了。
    我们都是分裂的。我当然理性,我很早就懂得,人是没法按照自己心性来活着的,我们更多时候需要用理智压制内心的冲动。我在《天涯》杂志工作,这个杂志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思考”甚至“思想”的传统,一直在“塑造”我,在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去跟着一些文字,思考一些沉重的话题;在现实里,也得面对很多不无沉重的遭遇。但,理智压制着的内部,总还有一个想抛开一切放纵无度的我——我会给自己建构另一个形象,让自己过另一种生活。所以《岛》里面,当然得有浪子,他无所事事,他孤独地绕着海南岛不知道寻找什么,他登上孤岛,在那个孤岛老人身上看到另一自己。他已经够无所事事,可他在孤岛老人身上,看到了一个直接面对着天地、更加浪荡的人。伴随着这一段漫游之旅的,是孤独感——孤独甚至成了这个小说最重要的关键词,从开头弥漫到结尾,即使我试图让小说中的人见证神迹般的海市蜃楼,也没能消减分毫。孤独当然不是文学作品里的新鲜话题,可为什么还是被一遍遍书写?甚至可以说,所有让人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都是孤独的——即便那些适合在广场播放的,洋溢着赞颂、浩大、昂扬、飞腾的行进曲,在把节拍放慢之后,也渗透出愁肠百结和孤独无依。马尔克斯早看透了这一点,直接用《百年孤独》这个题目囊括了这一切。
    《岛》当然是写家园的。千百年前先祖因为战乱,一路南来,在海边安家,村子又在时代发展中渐渐消亡,人们又开始寻觅新的定居点;或者,一个孤岛也难以抵御被抹平的命运,那就去寻找另外一个更远、更小的孤岛——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也并非天长地久,太阳也有熄灭时,那些“杞人忧天”的科幻作家、科学家们,一直在想着逃离地球,寻找新家园。家园当然也不是新的话题,我的几乎所有小说都在写家园,只不过,在《岛》里,家园既具体,又无比抽象,它不仅仅是一个渔村、一座孤岛、孤岛上野菠萝下的一个洞穴,也是我们身体和精神所要面对的整个存在。
    按照现在的一些说法,《岛》这个故事调子挺灰的,可即便它看起来如此颓废,我还是渴望在里头灌注一种生命力。家园被抹平了,那就再寻一个;寻鬼无门,就与一座岛共生共亡;拣拾石块,在数十年岁月里垒积一遍遍被风雨摧毁的鱼塘;在最空旷的海面上发现水底之美;在虚无的天空里看到海市蜃楼;决定去死,也得死在和台风的搏击之中……面对那么孤独的生命,总要用一种不死的生命力来点燃熄灭之火。鬼火时不时会在这个小说里萦绕,可那也是人的呼吸、是人的眼眸和渴望。《岛》的故事并不长,但它是我这几年最花心思、完成得最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在这不长的篇幅里,我把自己的诸多思考——有很多我根本也没想清楚的——浇灌其中,它在我心中,如此独异。
    去读它吧。《岛》篇幅不长,而且,抛弃掉主题、语言、结构等等,仅仅作为一个故事,它也是挺好看的——我自己有时也会沮丧,可能我再也没法发现一个这么好看的故事了。可是,在一个文字生产量、发表量、出版量如此巨大的国度,在一个自媒体、公众号、视频直播等选择这么丰富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服别人一定得去看一个既不轻松也未必愉悦的小说呢?对于营销、自荐,写作者们大多都是木讷的,不说比不过杜蕾斯、江小白,甚至比不过小区门口摆筐卖鸡蛋的大妈,吆喝两声也会脸红。我能说的只是:若说《岛》还有一点点意义或者意思,那就在这个小说本身里,所有旁逸斜出——包括我自己的这些闲话,都不过是我敲着键盘画上的蛇足,忘了这些,去读小说。
    最后,当然得感谢《十月》的厚爱,身为作者的我,也是一位编辑,我知道、理解这小说编发过程中他们的努力、付出甚至冒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