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贤根散文风格简评:以真诚和热情拥抱丰富多彩的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9-10-25 中国艺术报 张志忠 参加讨论

    散文有其文体的规定性:它缺少足够的戏剧性和极端化,没有小说、戏剧等情节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没有小说、戏剧的虚构的特权;它不能借助铿锵顿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韵脚,不能够像诗歌那样排列组合字词,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散文直抒胸臆,我观我思,表达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需要阅历和经验,需要世事洞明的通透感的。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看作对散文写作的一种描述。
    王贤根的散文就是如此。他从浙江义乌的山村走出来,在工程兵中成长提干,然后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接受文学创作的训练,然后抓住各种机会,走南闯北,上下求索,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如今已经到了孔子所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龄,他的丰厚的经历都融入了散文创作中。他的散文,没有拍案惊奇,没有惊天动地,却充满了生命的感悟、理想的追求,听它娓娓道来,便觉春风拂面,温馨盈怀。
    《养蜂》讲的是少年趣事,“我”跟着父亲见习如何养蜂。这样的经历有其独特之处,但是王贤根写来没有炫奇,没有骄矜,一一道来,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淳朴的乡情。文章中,从引蜂、“摘皇”到割蜜,皆是农家乐事。应对“分群”危机的一场“激战” ,彰显出父亲的生活智慧。养蜂不以向市场出售蜂蜜为宗旨,而是在满足自家孩子口馋之余,也和乡亲们分享这蜂蜜的甘甜。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怎么能够不觉甘醇不为之感动呢?
    作家的一项基本功是对于生活细节的生动记忆和深情描绘。王贤根的散文,相当一部分是对于乡村生活的追思和复现,如《月牙形的篾刀》 《春笋破土时》 。 《一个生命的诞生》写妹妹的出生,母亲在灶火屋的一捆稻草堆上分娩的情景非常鲜明,勤劳、严谨而顺乎自然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在当今,女性的生育成为全家人和亲朋好友瞩目的大事,这固然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育数量减少所致,但像作品中的母亲那样,生孩子根本就不是难事,甚至不愿意惊动周围的邻居,这才是合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本然吧。
    王贤根的散文,不张扬,不煽情,没有夸饰的词语,但文中有着按捺不住的热情涌动。他是一个“为情而造文”的人。这种热情涌动,来自对生活和文化的热爱,发自王贤根的心灵深处。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回望故乡,便显示出他童心未泯的一面, 《雨中三湾》和《寻访阿房宫》则显露出他的多情和才情。前者可以说是日久生情,是植根于生命本初的挚爱,后者却是匆匆一瞥中的天性展露。在绵绵春雨中拜访毛泽东主持工农红军“三湾改编”的所在,在大枫树下看到毛泽东铜像,这样的情形可谓司空见惯。作者却为此感触颇深,竟然想到用自己手中的雨伞给铜像遮挡一下雨水,而且是踮起脚尖高举雨伞,先挡住一边的雨水,一会儿又换到另一边去挡雨。这不仅是作者善于进行美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对生活、对历史、对伟人的善良与崇敬之心。这一举动非有大爱者是做不出的,它也成为《雨中三湾》的平中生奇的亮点。 《寻访阿房宫》写的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尴尬,机缘凑巧,慕名而来,几经曲折之后,却所见无多,失落而归。王贤根写出了这样的情态:被贾谊的《阿房宫赋》诱惑多年,终于有了一见真容的机会——当然这种机会也是因人而异,有心人得之,焉能不跃跃欲试?东问西寻,雪地奔波,最后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形象暧昧的土丘,贾谊笔下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的宏伟景象荡然无存。这当然是大煞风景的扫兴之事。但是,王贤根写得曲折有致、兴味盎然,心中在涌荡着贾谊的千古雄文,几经询问才看到田野中的一座土堆,却仍然能够对秦人之哀生出切近当下的兴衰感叹。如果说,故乡之情是写境,上述两篇文章就是造境,是近乎于“无中生有”的戛戛生造,见出作者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的激情和散文写作的功力。
    热情拥抱生活,始终保持一种开阔的胸怀,全方位地关注社会,关注各色各样的人生,是王贤根散文的重要特色。他能够将女儿婚礼上的致辞打造成一篇《在婚宴上的讲话》 ,也会讲到如何给女儿和妻子“瓜分”自己的稿费的小小计谋;他可以写家乡的《鹧鸪声声》 ,也能够写出荒山野岭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老鹰》 。对于众多人物的回忆与勾勒,时时伴随着感恩与仰慕之情,足以见出他处身立世的基本态度。这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一种自我定位,他常常怀有一种谦恭的心境,对那些曾经影响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人们,情不自禁地表达由衷的感谢,如《您是我温暖的阳光》 《回想魏巍》和《王愿坚对我如是说》 ,对那些在不同时空中身在军旅穿越战争的人们,献上一个老兵的致敬和赞美,如《寻找长城脚下的乡亲》 《老兵》 《大别山深情》 。
    文如其人,人们经常这样说,但实践起来颇不容易。在王贤根这里,很好地实现了为文与为人的相契合。日常接触到的王贤根,热情、谦和,不是放低身段,而是没有身段,尽管说他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在朋友和众人面前却不显山不露水。相反地,他对于自己要求很严,就像他在散文《寻找长城脚下的乡亲》中所写,与那个摘花姑娘的奶奶,那个驻守长城的义乌兵的后人缘吝一面,因为老人猝然离世,未能进行预计中的采访,作家就后悔莫及,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春笋破土时》中讲到的少年用调皮的“调包计”捉弄邻家大婶偷挖其家竹笋的往事,以及随之而生的忏悔,也为此篇文字增色不少。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