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玄色:写作最重要的是心态

http://www.newdu.com 2019-10-23 中国青年作家报 谢宛霏吴鸿瑶 参加讨论

    
    玄色,1985年出生,代表作有《哑舍》系列、《守藏》、《昊天纪》等。
    作为曾6次登上中国作家榜主榜单的青年作家,玄色的作品销量十分可观,仅《哑舍》系列的单本销量就突破200万,该作品还曾上榜中国传统出版物IP价值榜。痴迷《哑舍》的00后读者很少有人知道,玄色曾是一位网络文学作家,那么,她对网络文学有着怎样的思考?她如何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她又怎么看待生活阅历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日前,《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专访了青年作家玄色。
    正能量是好的网络文学的标准
    记者: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尝试进行网络文学创作?
    玄色:很小的时候我没想过用写作来养活自己。读高中时给杂志社投稿,只能拿到一点稿费,但那种写出自己心中的故事、看到文字转换成铅字印刷出来的感觉,给我一种难以形容的满足。我上大学的时候,网络文学还处于起步阶段。那时,手机阅读还不普及,我就每天抱着电脑看各种网络小说。快毕业时,我几乎把当时热门的小说读了个遍,特别想自己写写试一试,于是在准备考研的同时,我开始在网上连载自己写的小说。
    记者:网络小说创作需要坚持更新,您的创作节奏是怎样的?在每天持续不断地输出当中,怎么做到保证作品质量呢?
    玄色:我以前日更3000到6000字,甚至大年初一家庭聚会的时候,我还要抱着电脑码字,因为如果一天不写,后面就要加倍补回来。其实网络作家写到一定阶段,难免会进入疲惫期,我也一样。这时,有些人会选择迎合市场潮流,什么卖得火就去写什么,或者为了达到规定字数而给情节“注水”。我认为这是一个蚕食的过程,如果默认了这个过程,就会对自己的写作失去要求。我不想为了完成任务而改变我写作的初衷和热情,所以萌生了转型写实体书的想法。
    记者:当时网络文学正繁荣发展,网络作家写得越多赚得越多,有很多作者都选择从实体书转写网文,而您却选择“逆行”。这个过程有什么困难吗?
    玄色: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字数限制,我必须把一篇设定为10万字的小说缩到8000字。如果说网文是“灌水”,写实体书就是向外“抽水”,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痛苦的。
    记者:近几年,网络文学发展势头迅猛,影响力日渐增强,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创作依然存在泥沙俱下、野蛮生长的问题。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快餐文化,对此您怎么看?
    玄色:我认为,网络文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助推器。由实体书到网络阅读,其实只是载体的变化。文字从一开始被刻在器物上,到后来出现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到现在越来越多人用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阅读,这每一次变化都助推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网络文学作为一种能让更多人接触阅读的形式,不应该被轻视。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的普及,就把网络文学的门槛想得很低。网络文学必须建立一定的标准,它要传递正确的三观和向上的能量,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广泛阅读后形成写作风格
    记者:您有没有什么好的习惯,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
    玄色:一个好的作者,也一定要是一个好的读者。写作不能只让作者自己愉悦,作者必须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喜好。我到现在还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周都要读四五本书,在阅读中学习新的知识,揣摩别的作者的写作技巧。
    记者:坚持这样的阅读习惯真的很难得,那么在阅读方法上您有什么心得吗?
    玄色:我将书分为“故事流”和“技术流”两种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例如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我会完完整整看一遍,而一些偏向“技术流”的书,比如写文物和古建筑的,我会需要时不时地来回翻看、查阅。尤其是最近,我在写一本海军题材的书,就需要查阅很多有关技术的资料。
    记者:您创作过很多题材各异的作品,我了解到在创作《哑舍》之前,您还写过很多科幻、言情、玄幻、武侠等类型的作品,而现在你的写作更偏重历史题材小说了,您的创作风格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玄色:我最信奉的一句话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看似是一个单一的行业,但是它涉及的面太广了,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也不确定自己到底适合写什么,这是每位作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我阅读了很多经典名著,也尝试了很多写作类型,发现我还是对历史题材比较感兴趣,所以才会坚持创作《哑舍》系列。
    记者:如今《哑舍》系列出版即将十年,回看自己过去的作品时,有什么感受?
    玄色:从形成一种写作风格,到能用这种风格写出完整的作品,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作者和笔下的人物共同成长的过程。相较于其他小说,《哑舍》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除了“老板”以外,每个故事里都是不同的主角,就像是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新的世界。然而“老板”身上承载着我很深的情感,虽然他是一个虚拟的形象,但当我写他和读者看他的时候,他在我们的思维里都真实存在着。随着我笔下情节的发展,他的性格和行为发生了变化,这个形象越来越立体,也是我们见证彼此成长的方式。
    想象力离不开生活阅历画的框
    记者:《哑舍》可以说是赋予了这些古物灵魂,例如越王勾践剑、竹简、墓中挖出来的种子等等都成为了您笔下故事的原型,您是如何从古董中寻找写作素材的呢?
    玄色: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我每到一座城市,都要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当我遇到感兴趣的器物时,我就会站在它跟前,默默地想象它从前的主人是谁,它是如何在历史中流转最后来到博物馆的。这些文物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驱动着我去写一写它的故事。
    记者:您的创作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演绎,但能给人一种故事真实发生的感觉。在建构逻辑、设置情节的过程中,您是否会受到自身生活阅历的影响呢?
    玄色:作者在设计情节时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要从笔下每一个人物的角度进行严密思考。如果缺乏生活阅历,写作就会违背常识,情节就会出现漏洞。在我最开始写作的时候,犯过一个错误,那时我只知道汝窑很珍贵,在描写时理所当然地以为它有各种颜色,但后来我翻阅书才知道,它只有白色和青色。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可以修改,可是纸质书一旦出版就无法改正了。从那以后,当我遇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时,就会随手查一查,然后把它记在备忘录里。
    记者:有人说“想象力决定广度,阅历决定深度”,您认为生活阅历和想象力对于写作来说,哪个更重要呢?
    玄色:因为历史中的许多元素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创作只需要依据历史背景,发挥想象力就可以做到,但我觉得生活阅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生活阅历需要作者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中一点点地积累,在创作初期,阅历不足是许多年轻作者共同的特点,这时想象力对于写作的驱动可能更为明显,比如我在中学时写的作品,缺乏生活阅历,就是单纯依靠想象力去创作,非常直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就必须要依靠积累起来的生活阅历了。
    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和经验会不断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不会受限呢?
    玄色:生活阅历也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能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难免会产生反作用,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让作者因为思虑太多而抑制了想象力。生活阅历就像是一个框,想象力在这其中发展,它到底发挥着保证严谨还是束缚思维的作用,需要作者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和平衡。
    记者:对于喜爱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吗?
    玄色:写作字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作者要形成良好的写作时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人都是灵感写作,有灵感就写很多,没灵感就放下,因此小说成了残次品,再也写不下去了。此外,写作最重要的是心态问题,很多人因为得不到回报就放弃。其实写作挺苦的,因为我是真的喜欢写作,所以我从来不觉得会寂寞。
    圆桌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刘凯源:初中的时候就一直追《哑舍》,智能手机还不发达的年代里,那就是最好的精神食品。高中依然在追,这时候吸引我的完全是玄色令人钦佩的历史素养以及朴实又华丽的文笔。
    @河南工程学院张力晶:小时候《哑舍》对我来说相当具有吸引力的,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又有着自己的文学想象空间,一个一个细碎的小故事总让我爱不释手。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形象也成为陪我长大的一部分,如今再读仍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郑州大学文学院黄坤一:《哑舍》能够将历史人物更具有烟火气的真实化,是很有创意的创作思路。在阅读正统历史可能会有些枯燥的阶段,玄色的小说可以借助更为灵动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兴趣。历史不再是书本中几段文字或一张插图,而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服饰道具细节真实细腻,历史人物的大气与委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境随笔转,身临其境与书中人物爱恨离别,也更加看透了古往今来的纷繁历史,读懂了何为忍辱,何为沧桑。
    @完美假知己:这部书不但有我喜欢的古风,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因为,它们都不会说话。默然等待千年,只为再次相遇。这是一本讲述古董故事的书,既然它们都不会说话,那就用文字忠实地记载下来……
    @泪已尽心还痛:《哑舍》是一部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小说,记录不同于历史却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坐落于摩登城市里的古董店,承载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过往……故事开端的那把长命锁,带着神秘韵味的它成功引起我对古物的热爱,对先祖遗留下来的古物充满了尊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