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2019) 忐忑的辛巴看起来并不忐忑 早在15年前,一部以一头小狮子为主人公的迪士尼动画片横空出世,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追捧,它就是动画影片《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4)。许多童年观影者从此心存感动,此后多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所以在15年后的2019年,迪士尼再度推出同名3D动画影片《狮子王》(The Lion King,2019),想要在答谢观众的同时再享辉煌。不料,“新狮子王”问世后却毁誉参半,众说纷纭,总之争议颇多。如今热点稍稍散去,我们也许可以冷静下来做一番更深层次的文化分析。 所谓争议,其实双方阵营的较量并不对等,来自赞誉一方的欢呼单调而苍白。因为相较于1994年版,2019年版《狮子王》在故事情节上没有更多曲折,不但主线相同,在细节上,甚至在许多镜头方面都十分相似。是以所有的褒奖之声,综述之后无外乎两种声音,一种是对往昔童年的无尽追忆,一种是对完美技术的极度膜拜,而说实话,这两点与故事本身都毫无关系。 凭借童年情结所追讨的,是一种内省式的记忆与情感,与作品本身鲜少关联,或者说得客观一些就是“不够客观”,再多的醒悟也是基于自身进步而非作品启迪。而对电影技术的单纯膜拜,恰恰暴露出好莱坞近年来的致命短板。姑且不谈现实类影片,至少在各类非现实类或者说幻想类影片当中,滥用技术为拙劣的故事站台买单已成顽疾通病。在影片创作当中,某种正确往往成为各类作品先验的肇始初衷,所有故事都以简单同质的阶层对立为共同基础,貌似不同的最终解决方案也颇显苍白无力,唯一能够出彩的地方只剩下那些至臻至善的技术支持了,以极尽所能地用炫技来弥补故事本身的不足。由此而言,电影技术也实在没有可夸的,道一句“技术的胜利”也显得潦草而无奈。 回到更加具体的观影话语体系。对于2019版《狮子王》的微辞与质疑,那些欣赏者同样有着貌似有力的反质疑——不就是动物开口说话吗?怎么了? 不错,单从表层意义上而言,不怎么。但是,就是这种违反常识的设置,影响了整个影片的叙述方式。说白了,就是让这部影片充满了各种所谓的“违和感”。因为当动物的形象一旦如此逼真可信,如此纤毫毕现,就不仅会让观众在人类语言的范畴中感到困惑,同样会延续到更深更广的其他领域。例如制作者不得不既含蓄又别扭地处理着某一头雄狮与其他若干头雌狮的关系,却很难框入人类的常规情感关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事实上,一旦影片中的角色以写实动物的形态出现,那么就只能将童话故事中一切附加于动物身上的拟人寓意彻底剥离,这些动物们不再可能拥有王冠与皇宫,不再可能以人类文明的交往与矛盾来象征和比拟,不再可能由此而构建一个世界观无异而形象独特的二次元世界。 所以,即便是那些基于童年经验前往观影的成年人,也或多或少地有些轻微的失望,唯一的兴奋也只是目睹了一次讲故事方式的变换而已。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着童年的记忆可供诠释,同时附加了莎士比亚那经典的原始母题,所以无所谓看懂看不懂的问题。而真正的少儿观众,在面对这些近乎真实的动物时却感到相当无聊,因为他们没能找到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抑或宫殿和王国,依托于动物身上的阴谋与爱情只能让他们深感乏味。当然,支持者仍可声称并非所有的动画都隶属于儿童影片,但具体到这部电影,其初始定义确实更倾向于少儿观众。 综上所述,我们所在意的,不仅是动物开口说话,而是整个文化体系的倒错与颠覆。就这个意义来说,这部影片恐怕只能算是动物爱好者的福音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