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美]玛乔丽·谢弗著 顾淑馨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19年3月版) 公元777年(唐大历十二年)3月,因专权跋扈,专营私产而被唐代宗治罪的宰相元载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一笔——家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八百石胡椒(相当于现今64吨)更是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嘲讽的典型。而在中世纪的欧洲,胡椒简直就是“硬通货”:“胡椒能用来买地、付税,甚至当嫁妆”,“皇亲国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专人看守,富人则是私藏在隐秘的橱柜里。用胡椒做菜是少数人的特权”。 “胡椒藤喜欢温暖、潮湿、多雨的热带地区,全世界只有赤道附近的一条狭窄地带符合要求”,所以历史上产量极其有限。胡椒具有奇特味蕾刺激功能,加之物以稀为贵,一时被欧洲和亚洲诸国捧为珍品,药物用途也极其广泛。 1498年5月20日,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抵达印度的科泽科德,第一次从东方带回了胡椒,从此也拉开了长达400余年的胡椒掠夺史。 本书中,纽约大学医学院科学作家玛乔丽·谢弗以印度洋各岛屿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胡椒传入欧洲、亚洲和美洲的故事。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 1601年,当兰开斯特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登陆苏门答腊北端的亚齐国时,苏丹派出六头大象高规格迎接。登陆后的英国人很快与先前抵达的葡萄牙人、荷兰人展开激烈的地盘争夺,甚至不惜诉诸武力。1695年,在所谓的势力范围内,唯利是图的英国人推出“无异于奴隶制的强迫种植法来增加产量”,结果导致大量男丁离开家乡。1824年,英、荷甚至达成划分胡椒种植势力范围的协议,而整个过程,本是主人也是主角的苏门答腊当地居民却无权参与。登陆的欧洲人为扩大胡椒产量,还强行驱赶当地人。 “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并非无中生有。”1621年,荷兰士兵对班达群岛岛民大开杀戒,导致13000人丧生,饿死者达数千人,还有一部分被“当成奴隶运送出去”。至于葡萄牙人、英国人还有后来的美国人,为了胡椒利益,手上均曾沾满当地居民的鲜血。臭名昭著的鸦片之所以在东亚泛滥成灾,也是英、荷东印度公司的又一“杰作”。众所周知,鸦片还成为晚清中国的一大公害。有必要捎带一笔的是,15世纪曾率世界最强大舰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当年亦“多次造访胡椒港”,并带回同样被朝廷视为珍品的胡椒。 为达到最大限度攫取利益目的,入侵者总是穷尽各种手段。“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曾密谋自东边的香料群岛盗取树苗到别的地方种植”。法国传教士普瓦夫尔在“1750年代盗取了树苗,走私肉豆蔻和丁香至毛里求斯岛”。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以“探险家”身份,从中国盗走茶树树种和制作工艺。在更早的18世纪,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则从“瓷都”江西景德镇盗走了中国白瓷配方和制作工艺。 在西方人看来,正是欧洲人对于香料、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东方商品的巨大兴趣,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探险,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建设大批为全球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港口。如果抛开人文因素,这样的解释近乎完美。问题在于,刨掉人性的“丰功伟绩”未免太冷血。可以肯定的是,欧洲人对胡椒的争夺并非出于造福胡椒种植地居民的宏愿。相比之下,掠夺不仅大大满足了欧洲的舌尖快感,充实了葡、荷、英、美等国国库,还“把欧洲拖出发展迟缓的中世纪”。 今天,胡椒早已走出东南亚的狭长地带,越南、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均成为重要产地。全球产量高达6亿4千万磅。特别是越南,早已超越历史上辉煌数百年的苏门答腊岛,成为全球胡椒产量最大国,约占全世界的3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