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就中国古小说领域来说,一个世纪以来的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与“语”“说”“故事”“小说”等相关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如《语丛》《春秋事语》《逸周书》《晏子》等,为重新建构中国古小说的生成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新材料,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传世古小说文献的“探点”。作者将新出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融汇,比对,互证,综合梳理考辨相关文本的真伪、年代、源流、性质和社会功能等问题,多有发覆抉微之功,也为相关论题的进一步展开,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早期小说、小说观念及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奠定了基础。比如书中综合考察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双古堆汉简、居延汉简中的《晏子》残文及传世《晏子》文本,指出该书成书时代是在战国时期而非后世“伪作”,其“亦史亦子亦小说”的特点也形成于战国时期。作者亦将王家台秦简中与“嫦娥奔月”故事相关的资料与传世文献相梳理比对,得出在先秦时期的“嫦娥”与“羿”是属于不同神话系统中的人物这一论断,进而更为清晰地梳理了该故事的流变历程。 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者认为目前尚不适宜对古小说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因而选择了宏观视野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一方面,作者着眼于先秦至六朝前后神话、子史、宗教等,意在较为清晰地勾勒和揭示出小说生成、衍变的面貌,并在理论层面进行初步总结;一方面,作者力避重复,在总结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富有新意和代表性的在古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价值的某些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以求达到由点到面、见微知著的研究效果。比如,书中通过《韩诗外传》来探究汉代经学语境下故事的文化功能,借伊尹故事流变说明历史人物神话化、巫术化这一现象,用伍子胥故事演化说明子史之于故事的形塑意义等。对于每一具体论题,作者均能做到旁征博引、胪列丰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又能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的总体认识,兼具深度、广度与新意,从而使该书呈现出细节爬梳繁深细密、整体论述简洁明晰的研究风格。 基于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该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深刻的见解。书中对嫦娥奔月、伍子胥、周穆王等故事生成及流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梳理考察,多发前人所未发;对《韩非子·说林》中“一曰”之异闻的独特体例与性质的判断,对《列仙传》的性质及其小说史意义的阐述,令人信服;关于唱导等佛教仪轨之于六朝小说具体影响的阐发,少有人关注却富有新意。 关于古小说的渊源,前人多有阐述,或认为其是“史之余”,或认为是“子之流”,或以为其兼祖于子、史、神话(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而总体言之,古小说的生成无疑是中国早期经、史、子、集、神话、原始宗教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合力的结果。尽可能简要、清晰地揭示并阐述古小说在多元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演变的原生状态,正是作者撰写此书的最终目的。基于此,作者以“小说”为本位,在梳理“小说”“稗官”等基本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别探究了“语”“说”等体、故事、子、史、神话、巫话、佛教、道教等外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之于古小说文本存在形态与性质,小说参与各时代文化建构的功能以及其生成与流变的具体作用和时代意义。 在作者文学史观的统摄下,该书不仅对一些相关文献细节问题作了静态、微观的考察,更着力于呈现中国古小说的宏观、动态的生成和演变历程。也正因如此,作者尤为注意结合新出及传世文献考察,排列一些相关重要词语、文本、故事生成与演变的时间节点,以便确定其在古小说发展史中的价值与意义。 总之,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深入,博赡精详,架构恢弘,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和流变的大致面貌与历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