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 从马克思的理论传统来看,20世纪西方哲学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诸多变革和转向,依然并未超出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因为,批判黑格尔主义、终结意识形态、颠覆形而上学、解构实体本体论哲学,正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起点,是马克思当年已经开始进行并基本完成的理论任务。也就是说,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颠覆中,已经开始被“拒斥”“取消”“拆解”“摧毁”,以至于海德格尔说,马克思已经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经由马克思进入到终结阶段。问题在于,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20世纪西方哲学,通过哪些有力的论证终结了形而上学的哪些内容?形而上学终结之后是否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以担负起时代赋予哲学的思之任务?应该说,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已有的思考,更清晰地凸显了形而上学终结的真实内容,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历史理解。 纵观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怀疑批判一直是贯穿其学说的主题,并构成其内在的精神旨趣。马克思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质疑批判的精神,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正如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所概括的那样:“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可以被总结如下:首先,他通过哲学批判了宗教;然后,他通过政治批判了宗教和哲学;最后,他通过经济学批判了宗教、哲学、政治和所有其他意识形态。”⑩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都醒目地标示出批判的主题,显露其强烈的质疑批判精神:从宗教神学批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从形而上学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等等,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探寻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凸显出思想精神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确定《德法年鉴》办刊方针时就已明确表达自己的理论任务,即“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11)。他旗帜鲜明地将“批判的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并十分明确地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确的政治立场,因而把实际斗争作为我们的批判的出发点,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12)正是为了实施“批判的哲学”的理论任务,马克思以黑格尔为批判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批判工作。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哲学理论的真正诞生地。在此,马克思通过哲学的批判完成了批判的哲学,以“批判的哲学”为理论武器,将哲学的批判与现实的批判紧密结合为一体,全面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现存制度的批判。 从批判的理论视域看,在全面清算黑格尔的理论工作中,马克思已经初步建立起批判哲学的理论立场、思想方式及运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哲学批判之中。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宣告批判哲学的诞生及其理论任务:“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3)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非批判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一个基本尺度。马克思指出:“把主观的东西颠倒为客观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颠倒为主观的东西的做法,必然产生这样的结果:把某种经验存在非批判地当作观念的现实真理性。这样也就造成了一种印象:神秘和深奥。这还是那一套非批判性的、神秘主义的做法。这种非批判性,这种神秘主义,既构成了现代国家制度(主要是等级制度)的一个谜,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主要是他的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奥秘。”(14)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继续运用“非批判性”的概念批判黑格尔:“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15)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使用“非批判性”概念时,总是将其与秘密、深奥、奥秘、神秘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以突出“非批判性”的神秘主义特征。从此意义上来理解,批判的过程就是解密揭秘、揭露拆穿、驱魔祛魅、颠覆解构的过程。与其说这种批判与宗教神学的批判不同,不如说它是宗教神学批判的另一种展开形式,是宗教神学批判转向现实社会批判的一个变体,正如黑格尔哲学是宗教神学的一种变体一样。所不同的是,宗教神学的神秘主义特征直接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而传统形而上学或意识形态则以理性思辨的方式遮蔽了神秘性——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使其神秘主义特征更具有隐蔽性。而揭穿这种貌似“神秘”的形而上学的神秘性,这正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篇所言,“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的真正内涵。 总体而言,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可以称之为非批判性的哲学。从此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也就是从非批判性哲学到批判性哲学的变革;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即是从非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到批判性地思考方式的变革。 作为一种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考与非批判性思考究竟有怎样的区别?批判哲学是否拥有一套独立的理论立场、思想方式及运作方法?简言之,批判如何可能?批判哲学如何可能?批判性的思考如何可能?马克思一系列批判性论著为我们解答或思考上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学说,它始终关注资本主义境况下的人类生存,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揭示人类异化的历史现实,探寻人类自由发展的解放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观是实证主义的主要反对者,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诠释学的竞争对手。与科学主义的理解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直接对准核心。作为对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放弃了实证主义和诠释学的价值中立信念,其论点是自我改造,而不是自我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社会科学知识必须是批判的知识,因为实证主义知识或纯粹的理解都是现存社会的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里,批判与解放是辩证的联系在一起的。”(16)从此意义上看,马克思辩证思维方式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问题。因此,应该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式理解为人的解放的学说。也正是在这一理解中,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才可能摆脱认识论、知识论的立场,恢复其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内涵,焕发出革命的、批判的理论锋芒。 作为当代的文化思想潮流,后现代主义庞杂繁复、纷纭难辨,构成歧义丛生的思想星丛。然而,从批判性的立场和视域出发,我们可以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基本的理论定位,描绘出大致的思想图景,勾画出家族相似的精神谱系。从批判性的视域看,后现代思想范式,究竟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还是一种非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如果后现代思想范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那么,应从何种意义上看待后现代解构策略与马克思批判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识别其在批判性思想传统中的意义与价值。 美国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凯尔纳和贝斯特,注重从批判的立场来理解和阐释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的开篇他们阐明自己的立场:“我们的任务是去评估后现代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发展关于当前时代的批判理论与激进政治。我们将通过质疑来评判后现代理论的贡献和局限,例如,它们是否对现代性和现代理论提出了恰当的批判?是否提出了有益的后现代理论、方法、写作模式、文化批判理论以及新的后现代政治?”(17)凯尔纳和贝斯特侧重考察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时代的批判,将后现代性指认为现代性批判的产物,将后现代理论纳入批判的思想传统之中,以激活后现代理论的批判活力。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劳伦斯·卡胡恩在《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集中提出,后现代主义虽然模糊难辨,但从批判的视域和立场看其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可以归纳出四个基本主题,即批判在场、批判本原、批判同一、批判先验。(18)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后现代性理论话语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解构。因此,我们在将其理解为一种解构的哲学,一种另类的哲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批判的哲学”。 从批判理论的视域看,后现代主义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危机意识的表征,一种批判性的理论话语。后现代思想的产生与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西方现代社会及其所呈现的诸种危机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思想可以说是全面彻底反思现代性危机的理论话语,后现代性理论话语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解构,因此,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批判的哲学”。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延异、增补、播撒、踪迹的解构策略,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以拒斥宏大叙事的语言游戏,批判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以非同一的否定性思维,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同一性哲学;以现实文化政治的当下关注,批判先验决定论的历史主义。后现代性理论话语所主张的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反在场形而上学、反历史主义等极富颠覆性的理论,既是对科学至上、技术统治的西方现代性文明种种症候的诊断,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蕴藏或显露的种种危机的预警和批判,由此形成十分鲜明的批判性特征,成为反传统形而上学的“后形而上学”文化思想思潮。 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表达,它们在具有相似理论旨趣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不同。作为批判理论的一种激进化的当代表征形式,后现代主义是传统批判理论的一个变体,可以说是一种激进化的批判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辩证的批判理论。或者可以说,批判性后现代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一种激进化的当代变体。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基本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价值取向,强调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当代意义,并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激进化过程中,探寻当代社会文化批判的崭新模式,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当代批判的理论活力;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核心范畴已经失去了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的有效性,主张解构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消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一些基本向度,并力图通过激进化的解构方式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这种激进化的批判,以极端化的方式将批判理论推进到自我瓦解的境地,最终陷入难以摆脱的理论困境之中。 综上所述,马克思通过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对逻各斯主义的颠覆,对终极本体论的彻底摧毁,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真正的思想革命,开创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视域,而这一后形而上学理论的现实指向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其理论目的是批判资本逻辑全面支配社会的资本现代性,以寻找超越资本现代性——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性。这意味着,20世纪西方哲学诸多转向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题域,并未超出马克思的理论视域。或者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依然是马克思理论所表达和把握的时代。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当今时代难以超越的维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