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旧日时光

http://www.newdu.com 2019-08-28 中国艺术报 张瑞田 参加讨论

    
    《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唐鼎华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读完《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 ,收到家乡吉林的一个快件,其中是一包翠绿的干核李子。这是产于家乡的水果,像小枣一样大,果核与果肉分离,甜酸,芬芳……
    对干核李子,我不会忘记,甚至还很惦念。童年时,买上一斤,放到背心里,玩一会儿,吃一个,直到父母招呼自己回家吃饭。干核李子,是一个小小的思乡意象,一直存留在记忆深处。
    唐鼎华的《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 ,所照见的就是“干核李子”所代表的生命往事与生活细节。他是艺术家,内心敏感,思绪飞扬,过往的一切,在他的眼前清晰起来,活跃起来,他用画笔和文字,复原自己亲身经历、刻骨铭心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与物,悲与喜,渴望与失望,梦想与理想。
    正如同我面对产于家乡的干核李子,唐鼎华面对着自己童年的春秋冬夏,内心波澜显而易见。他小心翼翼擦一擦镜子,这面镜子是他追忆逝水年华的力量,是他内心的需要,是一位艺术家对生活的回味与沉思。为此,阅读《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 ,自己下意识地找来一面镜子,也想照一照童年。我与唐鼎华同龄,一同面对过快乐与忧伤、泪水与笑声共存的岁月。陪伴他童年的“道具” ,也是我生活中的“亮点” 。尽管我在东北,他在江南,不同的生活、成长区域,会有冷暖的不同感受,但不会有幸福与不幸福的区域差异。
    《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分为“冬篇”“春篇”“夏篇”“秋篇”“孩子的生活空间”“童年的货郎担”“在输赢中成长”七个单元,显然,这是一个生命、一群生命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弱小、顽皮、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个延续千年的时间结构里,一天天成长,从最初的天真烂漫,到坚强抗争,直到心事重重、疲惫不堪。艺术关心生命过程,艺术是通过对生命价值的阐扬,实现审美追求。作为资深艺术家,他眼中的生命自然波澜壮阔,然而,他独钟“童年” ,这是生命开始的部分,不管懵懂的眼光何等清澈,现实欲望多么简单,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对生活最初的体验,让那段时光有了梦一样的色泽。恰是梦一样的色泽,让唐鼎华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于是,唐鼎华用画笔勾勒表情,用文字描绘历史,用他的话来讲,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
    为什么要擦一擦镜子,这面镜子真的是镜子吗?掩卷之后,我陷入沉思。童年与中年有连带关系,也是一种对应关系。唐鼎华找出的“镜子”被灰尘覆盖,因此要清理——擦一擦。擦一擦是一个慢动作,是回忆,是反思,是展望。其实,这面镜子就是“中年” ,很沉重的“中年” ,沾有污垢,必须擦一擦,才能照见“童年” 。这个童年也不是时间意义上的“童年” ,那份纯真与质朴,散淡与期盼,亲情与友情,应该是生命的全部,生活的全部。只是在“童年”时期展开的生命的全部,生活的全部弱不禁风,时空转变,立刻瓦解。擦一擦镜子的唐鼎华,一定泪流满面。
    《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的“冬篇”“春篇”“夏篇”“秋篇”是一卷江南风俗画,唐鼎华在这卷“风俗画”中聚焦自己的童年。与大地山河、人间烟火紧密相连的童年,在唐鼎华的文字叙述和形象刻画中,凸显出生命的本真、生活的本色。衣食住行,人情冷暖,响晴的日子,梅雨天,小巷的吆喝,吃吃喝喝,猫猫狗狗,农耕社会,市井岁月,贫困中的富足,丰衣足食的苦闷,是情节,也是细节。 《孵太阳与“挤猪油渣” 》 《和老鼠的斗争》 《口袋里有了压岁钱》 《清明节》 《西瓜三吃》 《夏天的虫子》等,温暖与温馨的日子、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之爱、独自一人的小小天地,是作者情感的拓片、幸福的协奏。唐鼎华的文笔与画笔,深情描写,率性涂抹,他自己生命历程没有遭到污染的一部分,展现在今天,有了特别的含义。“孩子的生活空间”“童年的货郎担”“在输赢中成长”章节中《小人书馆与小人书》 《外吊桥与挖碗人》 《吹出来的孙悟空》《老鹰抓小鸡》等,是真实的记录,却有童话的品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天经地义的和谐、和睦,是我们的昨天,也是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然而,唐鼎华没有触及镜子蒙尘的原因,或许他有了太多的失望和痛楚,他才搬出镜子,擦一擦,照见童年。童年,是冉冉升起的朝阳,一层层耀眼的光芒,让天空和大地明亮起来。唐鼎华撂下写作的笔和画画的笔的时候,他的内心有了美好的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