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晚清民国时期的北京话——读《京语解京腔偶释》

http://www.newdu.com 2019-08-19 国学网 但诚 参加讨论

    《京语解京腔偶释》,李洪波、赵艺、刘金路点校,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68.00元
    汉语方言辞书之编纂历史悠久,成果颇丰。西汉扬雄撰《方言》,东汉服虔有《通俗文》。我国最早的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引证方言俗语近两百条。而最早的辞典——《尔雅》则多“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郭璞注。[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尔雅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第5583页)。汉代以降有《释俗语》;唐人则编《匡谬正俗》《杂纂》;宋时有《释常谈》《古今谚》等。
    明清朴学渐兴,方言辞书涌现。有的沿袭《方言》的体例,如李实《蜀语》、章太炎《新方言》、杭世骏的《续方言》、程际盛的《续方言补》、程甲先的《广续方言》和张慎仪的《续方言新校补》等。有的则考证方言本字,如孙锦标的《通俗常言疏证》、梁同书的《直语补正》、张慎仪的《方言别录》、翟灏的《通俗篇》、钱大昕的《恒言录》、钱大昭的《迩言》、梁章钜的《称谓录》、罗振玉的《俗说》。专门考证吴方言的,如范寅《越谚》、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专门考证粤方言的,则如詹宪慈的《广州语本字》。詹氏系广东番禺人,光绪癸卯(1903)举人,早年留学日本,后旅居京师,作《京语解》。这部书,和佚名的《京腔偶释》最近由北京出版社标点整理,汇为一册出版。
    尽管北京话在清末已经是“官话”雅言,但真正普及成为中国的普遍通行之语言,恐怕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情。([日]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汉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91页)作者当年客居京城,大概也对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颇有感触,遂编成这部《京语解》。因此,和他人考溯方言词语和方言本字目的不同,该书的写作初衷,是“有助于南人之操北语”(《京语解·京腔偶释》第5页)。因此,该书在实用性的原则下,以严整的结构,百科全书式地呈现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各阶层的语言生活面貌。
    《京语解》全书共20个部分,分门别类介绍当时北京话的方方面面。前4部分以语词为主。之后即为名物百科,如第5部分为服饰,第6部分为饮食,第7部分为建筑,第8部分仅释五词,多和市井地貌或生活相关,再后则分别有蔬菜、禽类、瓜(豆)、谷物、果物等。最后一章为“京语拟音”,即用同音字介绍北京土语中的那些特殊读音的词。
    全书先列词头,再用作者所熟悉的词语譬况,或简单解释,复列举如《说文》《尔雅》《方言》《广雅》《集韵》《玉篇》等字书、韵书和经史要籍中的例证,当地俗语则多援引《光绪顺天府志》中的书证。
    如第8页“磨鋊”下,解释为“磨光”,引用《说文》《汉书》等相关书证证之。当然,《史记·平准书》也引用了这段话:“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裴駰集解引徐广曰:“音容。”事实上,笔者方言(中原官话秦陇片)今日还说这个词,除了有“磨光”,还有尖锐的(金属)物品磨钝的意思。“鋊”本为“铜?,读若浴”(《说文解字·金部》“鋊”下),则是以铜为例,磨去铜屑,视觉上变光,物理上变钝,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描写角度。
    本书也为俗字研究提供了一些材料。如第24页“杆面”和第33页“案板”条下,均提到“杆面”,今天通行作“擀面”。尽管《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都没有著录“杆”用作动词这个义项,但宋代以来文献中不乏用例,如宋人庄绰《鸡肋编》:“孩儿先自睡不稳,更将杆面杖柱门。”(转引自程杰,范晓婧,张石川编著:《宋辽金元歌谣谚语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17-118页)1990年刊,现存霍泉水神庙西侧好汉宫的《好汉宫起建碑》:“一人拿的杆面杖。”(刘泽民、李玉明主编,汪学文分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三晋出版社,2009年,第739页)今后编纂大型辞书时,不妨给这个用法一个符合历史事实的身份。
    当然,作者身为旧时知识分子阶层的一员,在编撰该书的时候,已经天然预设了读者为同时代的读书人,自然于典籍“探赜索隐”,如第29页“了佻”下,旁搜“了鳥”“钌鈟”等词形和书证,当至确。但有的解释固然于典籍有徵,但过于冷僻,给读者设置了一个门槛,恐怕失去了向方言区读者普及北京话的本意。
    本书还记录了一些北京当年的物产。如第44页“菰饭”(即雕胡米,今人食用该植物被黑穗菌寄生后畸形膨大的茎,即茭白)下说“今西直门外海淀产菰”,今天的北京恐怕看不到这个景象了,但是纳兰性德多年前也记录了这个情况。他的《明月棹孤舟·海淀》有:“一片亭亭空凝伫。趁西风、霓裳遍舞。白鸟惊飞,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清]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中华书局,2005年,第439页)
    而《京腔偶释》共11章,以词语的字数分类,第一章为“一言”,介绍一字词;第二章为“二言”,介绍二字词,余皆类推。最后一章“长言”,为10字以上俗语。各章约收词二百余条,皆通俗易懂,今日操北京话者读来当别有一番趣味。另外,全书有6条俗语与前文重复或者类似,整理者均已出注提示,保留了典籍原貌。
    这两部书原来都庋藏高阁,读者不便利用。现在经过了整理而化身千百,相信对于今人了解北京话的历史不无作用。当然,这类图书还有不少,早年即有学者整理著录,如明代释久隐的《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近人劳乃宣的《京音简字述略》、庆博如的《北京俗语旁谚偶记》等,期待北京出版社可以继续整理出版。(王灿炽编:《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202-20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