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二重奏——陈毅达小说《海边春秋》的政治话语分析(3)

http://www.newdu.com 2019-08-12 《长江学术》 吴子林 参加讨论

    在全球化过程中,货币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西美尔(1858—1918)曾援引德国作家汉斯·萨克斯的话说:“金钱是这个世界的世俗之神。”西美尔对货币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货币之于距离的重大影响:首先,货币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发挥着使单个个体原子式裂化的作用,出借给个体一种脱离集体利益的全新的独立性”,人与人交往、联合只是为了“共享一种金钱利益”[9]。其次,货币还扩大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一切事物、一切价值都臣服、匍匐于货币的麾下,“物质的意义上的本质在我们的视阈之外,我们和事物完整的、与众不同的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被瓦解分裂了”[10]。再次,货币扩大了人与自我之间的距离,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客观文化压倒了主观文化,“利益的客体位于其中的外围越来越远离自我这个中心” [11],“生活的核心与意义从我们的手指间一次次溜走,确定无疑的满足感越来越罕见,所有的努力与活动实际上都没有价值”[12]。斯宾格勒说:“想要得到更多的金钱,人只能以金钱的方式来思考。”[13]以货币的方式来思考,空前地压缩了人的丰富可能性,将人的情感的价值扫荡殆尽;以货币的逻辑与性格所型塑的现代人,精于算计,冷漠无情,刻板乏味,不过是马尔库塞所预言的“单面人”。因此,西美尔警告说:“它(金钱)只是通往无穷价值的桥梁,而人不可能在桥上生活。”[14]
    在《海边春秋》里,我们也看到了货币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制造的距离或裂痕,但我们也看到了货币还有一种将“世界”联结起来,将一切人、一切事卷入“世界”之进程的弥合作用。在小说的结尾,关系蓝港村命运的投入即资金的来源迎刃而解:当年与大依公一起冒死救过一艘台轮大副胡先生的“小海鱼”——蔡思蓝,收下胡先生3万元答谢金后,离乡出走创业,几十年后创建了自己的集团公司。有着恋土恋乡情结的蔡思蓝,为了回报蓝港村,认捐3000万作为蓝港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扶助资金,另支持蓝港村3000万,用于重新规划建设经费。蔡思蓝还请刘书雷转告张正海,如还需用钱,几家银行给自己的思蓝集团还有授信10亿元,集团可以为村里担保向银行借贷。蔡思蓝还跟刘书雷打赌,当年的台轮大副现在的台商胡先生得知消息,一定会来认捐,估计至少会捐1000万;如果胡老板捐了1000万,他就再追捐1000万!果不其然,年迈的胡老板来到蓝港村,见了刘书雷立马认捐1000万,听说了蔡思蓝设的“赌局”后又加了300万!
    在这个充满碎片、满目断裂的世界,货币之所以还能将“世界”联结起来,使一切人一切事都卷入“世界”之进程,弥合货币所制造的距离以化解现代文化危机,其中关键在于“爱”。凝望生命的苦辛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刘书雷理解了人性的参差不齐,懂得理解、同情蓝港村人的处境。如何才能拽住那牵动心灵的细线,洞察生活最为隐秘的肌理,安顿那些卑微、挣扎的灵魂,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欲求,让罹患的肉身不再啜泣或委顿呢?只有爱,故土之爱,家国之爱,民胞物与之爱!爱,使一个历尽沧桑的人变成了赤子,回到赤子之心,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生命的起点,这也许是唯一的出路。爱,是一切伟大事业和真正奇迹的缘由。爱,弥合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裂缝,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正如小说里林晓阳烂熟于心、刘书雷自己著作中所写下的:“责任感就是时代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永远都不知道他处在什么时代,所以,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用说他会有与时代相匹配的人文情怀、伟大精神、崇高境界,而这恰恰是我们改变现实、改变生活、追求理想所需要的”;“人文情怀其实是体现在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的存在和生活的态度和行动上。……在我们这个紧密型构造的社会里和高度关联性的生活中,个体既渺小又伟大,我们都有可能与所有的个体构建一个推动历史向前的基因组合”。在某种意义上,小说《海边春秋》给各级领导者提出了战略管理的问题: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是人本主义价值理念驱动的追随者;管理是一种智慧,必须从人出发,否则就会失去主体性;文学是人的学问,文学研究人的情感、思维与行为,揭示人性的奥秘,可以提升领导者的格局、勇气、洞察力和反省力;以生态意识尊重管理对象,以美丽人生导引健康生活,最终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共享的美好状态。
    可以说,《海边春秋》是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二重奏。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每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比你想的要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的真理。”[15]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面对一个选项过多的时代,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通过颂扬、描述美好,而不是一味通过批判丑恶,可能更有利于使社会不断地走向完善。那些古典作家深知这一切,陈毅达也深知这一切。他在生活世界高悬的画布上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描述人的善良、德行和智慧,并让我们从中得到了“美学乐趣”和“精神洞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