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坐着火车上北京》剧照 由伊·呼和导演、陈枰编剧的轻喜剧儿童电影《坐着火车上北京》 ,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的故事——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岁月里,以大响为首的小伙伴们,却尽情地享受着快乐的童年。那些年,每逢村里有重大活动,都会请电影放映队来放一场电影。大响他们非常崇拜电影《铁道游击队》里飞虎队的英雄人物,更对快速奔驰的火车特别着迷。当学校刘老师告诉他们家乡也要修铁路,一直通向北京时,他们不由得心里乐开了花。几个孩子决心,要坐着火车上北京去看天安门,这成了他们天天期盼的梦想和愿望。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下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学习负担也越来越沉重,很多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快乐童年,小小的他们什么都像,唯独不像一个小孩子,德智体美发展并不平衡。 ”陈枰坦言,她希望通过《坐着火车上北京》告诫和呼吁人们:请把童年还给孩子。伊·呼和介绍,在拍摄《坐着火车上北京》的过程中,主创团队运作高效、有序、细心、认真,充分体现了“小制作,高要求”的创作准则。由于现在很难找到上世纪70年代的村子和房子,剧组专门在鄂尔多斯蒙古源流影视基地内搭建起一个原汁原味的40年前的村子,为拍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前在由中国影协指导、 《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电影《坐着火车上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张宏、闫少非、饶曙光、梁明、黄军、石建都、赵卫防、皇甫宜川、李力、李春利、高小立、陈刚等专家学者认为,影片贴近生活、真实自然、质朴流畅、制作精良,画面自然浑厚,演员表演到位,情节紧凑连贯,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和较强的观赏性,是一部专门为儿童观众打造的主旋律影片。 著名儿童片导演黄军认为,《坐着火车上北京》是一部十分特别的儿童片。“影片的一半篇幅是在表现成人,却依然很有趣,主创巧妙地安排了成人与儿童的戏份。 ”黄军认为, 《菊次郎的夏天》等以儿童为主人公的电影之所以能够同时感动成人观众和儿童观众,是因为童心无处不在。“要拍好儿童电影,创作者一定得同时具备爱心、童心和平等心,不能装天真、装童真,也不能把童真简单等同于幼稚,而是要在童趣中融入深沉且具有启发性的主题。在这方面, 《坐着火车上北京》的创作具有示范意义。 ”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看来, 《坐着火车上北京》中的一切元素,都是充满温情的。“无论剧情、人物,还是构图、配乐、色彩,都表现出一种纯真、温暖、无忧无虑的状态。在温情之外,影片里还有一点淡淡的伤感,但没有丝毫的苦难和黑暗。 ”赵卫防表示, 《坐着火车上北京》以生活流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创作者对那个已经逝去的纯真年代的怀念,堪称一部散文诗式的佳作。与此同时,赵卫防认为《坐着火车上北京》还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影片并没有严格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结构全片,而是更多采用细节营造的方式令作品更具艺术质感——孩子们偷玉米、偷吃家里的糖、扎堆打架、看露天电影等真实而有趣的生活细节,成为影片感染观众、感动观众的核心要素。 ”赵卫防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