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一) 古典老师最近又出新书了,引起各个拆书帮的“狠狠”拆解,关注古典老师,是刚毕业那会,因为职场问题,同时买了他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为一个刚刚入职场的小白说,这两本书能给人很多新的启发,书名叫《拆掉思维里的墙》,那什么是“思维的墙”?“思维的墙”就是很多指那些被人们视为正常、其实很奇异的思维怪圈。拆掉这堵“思维的墙”,就是要走出这种思维怪圈,提高心智,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像有光透进来,照亮真正的自己。 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现实社会一些现象的反思,然后古典老师又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从而打破每个人头脑里预设的层层障碍。 就像书里说的一样: 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 我们很听话地长成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情感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长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却把自己弄丢了。 既然是开始投入,投入了时间和金钱,这就牵扯到了一个时间成本,古典在书中提到一个“等死模式”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最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 这个情况在生活中例子很多,比如有的学生大三快毕业了一直在纠结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纠结几个月了,还在纠结没有行动,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不然考研,要不然去做找工作的准备,这样还有可能会成一个,不然一直拖下去,考研时间耽误,找工作准备也没有做好。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二)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用微信读书读的第一本书,也是近年来用手机看的第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一位老哥说,读书要利用好碎片时间,他在工作和带孩子之余,在微信读书上一年看了26本书,还顺带写了一部网络小说,我跟着一试,确实是新天地。 通过罗辑思维,知道古典这么一人,进而知道他的这本书,正逢APP里此书免费,便先读起来。然而,书看完半月,念念叨的书评,却迟迟提不起兴致。内容还行,偏偏满是成功学的味,作为教育教材倒是可以。道理也懂,打破安全感、反成功学思维、更新心智模式等等观点,读时都似曾相识,少了新思想的冲击感。讲到的方式方法不少也在践行,然对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不能提供答案,也没有大的启示……如浮光掠影,书评提笔忘字,只好一拖再拖。 《大学》有言: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有个先后顺序之分,先的是基础,后的是层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到位了,你这个人才过硬;人过硬了,你的世界才过硬,莫搞反了。作者写了九章九个观点,讲的都是格物致知,如何打破禁锢、求得突破的道理和方法,中心思想就是生而为人要修炼、要变化,变则通,通则达。欲改造世界,改造家庭,甚至改善自己的生活圈交际圈,首先要做的也是改造自己。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颗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睛就好像探照灯。你永远只能看到你所在之处的一百米处,一百米开外的地方到底怎么样你并不清楚。你能听到很多传奇和故事,但是无法做确切的计划。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你需要精细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之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个人认为,以上是全文最美的两段话,与君共勉。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三)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每个父母都苦心的为孩子规划了道路,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但我们真的要按照他们的计划一步一步走下去吗?大多数的人,上学的时候是无法拒绝的,什么都依靠着父母,等一工作了,自己就好像自由了,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开开心心的上班。我们会陷入我不爽父母爽,我不爽父母不爽,我很不爽,父母不爽的状态。对于那些打折着爱的旗号来设计我的人生的人,我们要坚持自己喜欢的,才会变得幸福,而你用你的方法去证明你是幸福的,你的父母会慢慢发现,你用自己的方式幸福的生活着,她们也会快乐起来的。 在如今大环境下能坚持自己的想法的是一件需要勇气但是绝对值得的事情,我的学生时代是个乖乖女,一直很听话的,按照父母的规划走,只有在毕业的时候没有选择回去,这件事情上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喜欢苏州深厚的文化底韵,生活节奏慢的城市,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想 第八章是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做事情总会想很多,不自信,考虑太多,产生焦虑,会错失很多机会,如果我们行动起来,万事开头难,跨出第一步,就会成功一半了。 这里讲到做太长时间的计划,一般都不会成功,我就是七月份办的健身卡,两年的,三个月过去了,加起来估计二十天都没有,总找借口,今天加班晚了,今天下雨了要早回去,今天同事不陪我了,一人多无聊等等理由,就一直搁浅着,看完这个书,等回苏州就要开始我的健身计划了。 第九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因为贵所以好吗?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是不对等的,关键是不是适合你。 不是越贵的东西越好,要自己真正喜欢才行。学会向自己的生命发问,你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刚进新东方,面试的时候总监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向上发展的,但两年多下来了,我还是做着常规的工作,没有深层次的去思考,怎么做会更好,更方便,节约时间,一味的被动着。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弱点,让我明白要更多的思考,行动起来,成长起来,越来越好的。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四) 刚看到《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的时候很惊喜,虽然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潜在意识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那究竟是我们心里的一堵墙还是一道光,却未曾去思考辨别。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此书的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篇文章一段读阅前后两个字写反了,就像刚才那样,你发现了吗?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将“读阅”读成“阅读”。很神奇,我们看到的并不完整真实,而是常常由于我们的思维惯性构建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书中所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听起来很神奇,但仔细回想,当你开始打球,你会发现你遇到背着球包的人变多了,当你对烘焙感兴趣,你的世界里出现了很多烘焙爱好者。乐观的人总能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悲观的人常常发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叹。这些隐形的意识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最后影响到行动。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4分钟跑完一英里是人类的极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学论证后把时间缩短到了61秒,停滞不前后,他忽然意识到他的潜意识一直在限制他,最后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关。 这往往就是现实中的我们,遇到一项工作,若要先设定了一个我不会的框框,我们就会永远停止不前。也会有些人努力奋斗过后遇到了困难,读后感.此时若你的潜意识是放弃,结果就会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潜意识里是遇到事情不退缩,而是去想去做去尝试,不把自己设置局限,我相信事情的结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变好,就要修炼自己的潜意识,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世界会随心境改变,但不会随意改变,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样,人是有极限的,但这极限往往要比我们所想的厉害的多,所以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愿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愿赐我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愿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五)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判断法则,或基于生活的经验,或基于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观念,作者幽默地讲述了很多关于思维的秘密。读完后,让人不禁反思,不是每个人人生的不同导致了个人的快乐或不快乐,命运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决定,你的内心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去拆掉自己预设的层层障碍,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会犯的一个错误。我们总认为暂时没有取得成功问题不在于自己,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我们只是在等待兴趣的出现。就好比工作,一旦我们发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才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在这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事实上,是我们都颠倒了工作和兴趣的因果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终生的事业的概率几乎等同于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会发现工作的乐趣,才会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才能保持最初的热情,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 看完这本书,解答了内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书里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这个世界里,却唯独没了我们本来的样子。”或许,我们都该勇于拿起这把锤子,打破思维里那堵结实而厚重的墙,勇于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坚持自己的内心,成长为自己理想的模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