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读阿尔博姆自传式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有感_《相约星期二》读

http://www.newdu.com 2019-07-1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一)
    平常总不怎么谈论到关于死亡啊人生啊什么的,认为这些似乎离年少轻狂的我们太过于遥远。这次,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了人生的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有着很特别的名字,一次很特别的人生之课。
    或许现在的我们还太小,关于人生只是一个开始。莫里把我们带入了人生的旅途,在我们还未经历过那么多的时候,告诉我们以后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他不仅仅是在为他的学生上课,同时,也在为所有的读者上课,让大家受益终身。
    茫茫宇宙之中,我们每个人只是那么渺小的一点,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也不过几十年的人生罢了。渐渐地,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美好的,丑恶的。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在自己的那一条道路上。也许偶尔会迷茫,也许会害怕,但是要坚持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光明,那个时候,就是读懂人生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就是这样存在在这个世界,每天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余秋雨在序言里说道“——与生活讲和。”是的,我们无法去要求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那就少一些抱怨,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生吧。渐渐地学会享受,享受所有的喜怒哀乐。
    提前学习了人生的课,在享受人生之前,享受了莫里老人的一生,死前最后的一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二)
    莫里,米奇.阿尔博姆,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在莫里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中,联袂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的人生课。
    生与死,这两个无比深奥的字,蕴含了人生的真谛。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绞尽脑汁的想知道这二字的含义,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在我看来,从古至今的所有人中,真正只有寥寥几人参悟透了生与死。“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臧克家的这句话揭示了生与死的哲学: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如果你活着,但却没有任何价值,那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死了,但却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那死与生又有什么区别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与死只是相对的,死亡便是真正的永生。人只有在死亡的那一刻,回想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声叹息,两行浊泪,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死亡时人人都是哲学家,在那一刻他们已经看穿了俗世,厌倦了这纵横自己一生的尔虞我诈。俗生浮世今看破,黄泉路上莫回头。或许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超脱。
    在波士顿的一个僻静的郊区内,一位病入膏肓,骨瘦如柴的老人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给他的一位曾经的学生讲着自己面对死亡的感受。“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我想他是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我们活着的时候才会更珍惜生活。一旦我们学会了怎样***,我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己以为该做的事。在如今这个高速而繁杂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我,心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价值,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为了迷惑那些戴面具的人而戴上了面具,为了防备那些拿武器的人而拿起了武器。真实的自我在面具下不见天日,在盔甲内固若金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有人在即将驾鹤西去之时,发现生涯中这所有的一切财产、名誉即将化为乌有之时,他们才会真正的大彻大悟,带着微笑安详地逝去。
    莫里正是这样,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ALS之后,莫里没有消沉下去虚度自己为数不多的光阴,而是开始用心感受死亡,并想将其传授给大众。而米奇的出现则为莫里提供了契机。在来日不多的莫里面前,米奇就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莫里在他为数不多的几个星期二中,为米奇上了几堂精彩纷呈的人生课。从死亡到恐惧,从衰老到欲望,从婚姻到家庭,从社会到原谅,甚至到人生的意义,这无一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经的几件大事。莫里认为爱会战胜一切,爱永远是胜者。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三)
    《相约星期二》是一本关于一位老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位老学者的最后14堂人生课的作品,让人深受启发。
    米奇是个幸运的人,他只用了14周就学会了生活中有用的东西。莫里也是幸运的人之一,在14个星期里,他让每个人都成为他的学生,倾听他的想法。我们也很幸运,在远方听到莫里教授的教诲。是的,我们都很幸运。
    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莫里教授就在我面前。轮椅,微笑,录音机,我听到他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在这本书中,有很多莫里说的人生格言,值得我们珍藏一生。而上面那句话,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
    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平静。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毫无疑问,冷静地面对它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远不止这些。
    例如,“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幸地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样活着了,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你知道吗?我死后,你说,我听。”这样让人受益的话语很多很多,这些真诚的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藏。
    莫里的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这位终身教师,在他生命的最后14周,达成了他的愿望,以及所有人的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感震惊。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启迪,莫里的话无疑告诉我们:“就是这样!”
    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死去。在死之前,没有人像莫里那样死得那么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样死得那么无私。
    我想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在他们的余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宁静,他的天真,他的思想,他的无畏,都让我们由衷敬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四)
    《相约星期二》讲述的是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应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就应尽情体会个中味道,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但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明白,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向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因此,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是莫里给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职责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完美得多。尽管莫里病魔缠身,但当他们父子三人坐在一齐的时候,常常会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亲吻,打趣,相拥在床边,几只手握在一块。莫里认为: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莫里对大自然的爱,读了让人心动:“我注意到了树上的变化,风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见时刻在窗台上流逝。这是正因我的时刻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许多人过着没有好处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正因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好处,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的好处的价值观。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联,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五)
    这本书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他是年逾70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老人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14周里,每星期二坐飞机700英里,到老师的病榻前探讨人生,这个话题是越博学越聪明的人都不敢触及的问题,《相约星期二》因此得名,很多人把它作为导航仪,我也不例外,所以说米奇做了一项伟大的事儿,他把老师的警示缀珠成链,传达给读者,使它的畅销量突破了2万册,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莫里老人的睿智。
    首先关于文化:老人说我们的文化是有病的,他不鼓励人们去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例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些,人们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中后退一步,审视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拥有越多越好,越多越好。大多数人被被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我们中国也不容乐观,别沾沾自喜,甚至病得严重些,所以,莫里老人鼓励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简而言之,不落入他人的闹剧。就我个人而言,我想建立的文化是每天打球时汗流浃背,不必太为赶时间而吃不上早餐,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做自己最喜欢"女人美"的工作,并时常出门旅游,世界很大很精彩,我可以领略它的神奇,和朋友们没事聊聊天,能够相互照顾爱戴,为了获得这些自由,我还要建构强大的心理机制才能才能靠近它,走向唯美不受"文化"制约。
    再来谈谈年轻的问题,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曼妙再到老去,很多人对青春都留恋不已,莫里老人以一种很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他说,我知道年轻也会有苦恼,所以别人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那些来找我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茫,不成熟,活着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杀,年轻人还不够明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有限,所以我乐意接受衰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要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22岁的年纪,你就是永远22岁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活得更有意义更好,所以自然而然我们就提到了死亡,死是很自然的事,他说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觉得是人就得高于自然,那你就不敢提及"死亡",只有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时刻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生活,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最后莫里老人墓碑上是"一个终身的教师"《相约星期二》是我一辈子的教师,我把它放于床头,用这些老人贴心的话语适时提醒自己,勇于在生活中找到如何"爱自己、爱他人"感谢莫里老人,感谢感谢米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