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珑新近出了本“哲学”诗集。好奇之余,便是惊讶。悉心去读,才发现,这些精练文字,介乎感性与理性,灵感与思索,顿悟与渐悟,诗词与哲思,机智与沉积之间,翰墨飘溢着浓香。 这本书,挣脱了一般意义书的存在形式。它,没有章节,没有段落,没有明确的主题,甚至连目录也没有,只有隔着一些空间便“蹦出”一句诗词般的箴言,共计1178句。它们被以“书”的形式装订在一起,出版后,被陈列在书店的货架上,热销着。 “飘逸的雾,来自沉思的水”(《拾穗集》语录),书中这句简洁箴言,言简意赅,点醒了读者。这些“触目惊心”的机智语言,除了阅读的快感,便是让读者脑洞大开,不得不去想些什么,便是那些脑筋生锈了的也会如此。陈珑将沉思的水“雾化”了,以飘逸的方式,弥漫开来,潜入到它能雾化的空间。显然,这“沉思的水”,才是关键,它,必定是许多涓涓细流的汇聚和沉淀。“智者乐水”,孔夫子的这句话,可多层和多维解读,而此处的读法该是这样的,圆融,静默,内敛,深邃,含蓄,温润,便是水的品德,也是智者的品德。如此来解释陈珑“沉思的水”,可能是贴切而恰当的。 如果把生活比作“沉思的水”,那么,陈珑不只是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个特别热爱思考生活的人,特别擅长提取和总结生活智慧的人。他用他那双高度近视的眼睛,看到了许多视力正常的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他低伏着身子,像拾穗者那样,把那些东西一一捡拾起来,装进这本“书”里。 来看看,他拾到了些什么—— “大部分爱都始于欣赏。” “静坐是对行走的一种反思。” “孩子的性格是父母期待的影子。” “我们的内心世界由两个人组成,一个人在生活,一个人则在指导生活。” “社会只会对我们的行动表示关注,而绝不会迁就。” “勇敢者最亲密的朋友就是自信。” “没有梦幻的人,夜的意义已经失去一半。” “把现实当成梦境,有时就是理想。” “成熟的爱总是可以相互取暖的。” “我们常用不正确的方式,证实自己的正确。” “宽容的人,永远没有对头。” “所谓会生活,其实就是自己安慰自己。” …… 拾来的这些“稻穗”,是不是沉甸甸的,很饱满,灵动又光鲜?简洁的话语,触及灵魂,醍醐灌顶;诙谐的语调,拨动心弦,发人深省。 诗意,源于人们的天赋。这种天赋,让人能将视野中的一切涂抹成自己喜爱的梦幻色彩。然而,能将先天禀赋的诗性,羽化为雾中看花的意象和文字色彩斑斓的歌吟,则是诗人的过人造化。纵览历史,中国文艺,是诗歌的海洋,诗人,不是职业指称,而是文化和文明的发现者,是美好梦想的记录者。于是,诗书传家,沉淀为传统,成为祖训家教,成为家国情怀。传统诗词,以抒情、明理和叙事为要,经历史长河洗刷荡涤,那些脍炙人口的,依然朗朗上口,不朽于春秋。我们脚下,正是一块滋生诗歌的沃土。 诗意,在一些诗家那里,能升华为发人深省的哲学思索和生活智慧。譬如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等等,以意象诗文承载的哲思,总是更能启迪智慧,动人魂魄的。 陈珑的“诗体哲学”,固然是这块沃土上的诗书传承,也是现代文字和崭新时代背景下的诗书创新。将诗词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便是一种创新。评点人事,发现生活,调适情感,参悟人生,是这本诗集的主旨,涉及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等重大人生问题,也涉及如何去爱、如何去宽容、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面对未来、如何去触摸幸福等等生活细节问题。深入浅出,理趣盎然,妙语连珠,机智活泼,较之于充斥书市的那些叨叨碎碎的“心灵鸡汤”来说,其劝诫“说”理的教化功能更有力量,更能入心。 有诗云,“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当生活被哲学概念程式化地表达出来时,已经不是原本的生活了,而是生活的原理或者说是生活的理论,而只有让哲学“返青”,回到生活实践中,才不至于仅仅是“学”哲学,而是“用”哲学了。一切哲学,不论派别,最终都旨在服务人生,然而,一切哲学,只有浸润于鲜活绿色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自觉时,才不至于沦落为人们精神生活的“装饰品”,而能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心灵“必需品”。可以说,《拾穗集》推动了哲学从“装饰品”到“必需品”的华丽转身。 “要想春天发芽,冬日必然扎根”(《拾穗集》语录)。陈珑之“冬日扎根”,熟悉他的人都是知道的。从孤独的少年到多彩的中年,从十三岁背诵《新华字典》到这本厚重的《拾穗集》面世,他一直是跋涉在旅途的行者,行走在敏而好学,思而不怠,用眼考量,用心发现的旅途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语录),水深方能行舟,厚积才能薄发。陈珑用自己的文字再次诠释了这个道理。 “忠于心灵,就有获得精神力量的机会”(《拾穗集》语录),我觉得,的确是这么个理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