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要从“有为”到“无为”

http://www.newdu.com 2019-06-05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宜学 摆贵勤 参加讨论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为“达其志,通其欲”(《礼记·王制》),就需要翻译。显然,译之初“因”是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以其独特的结构系统诠释世界、解释世界,世界就是被不同地区文化用各自的语言系统符号化的世界,每个被符号化的事物具备了该地区该民族文化赋予的特殊内涵。当来自不同地域,使用不同语言,拥有不同喜好的人需要沟通的时候,就要借助翻译实现言语的转换,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嗜欲”,可以达成沟通和理解。
    但翻译并不能融通万道、万名,而统一于常道、常名,以实现文化的无障碍交流与理解。世界文化是不同民族对世界和宇宙万物思考的结晶,世界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孕育出不同文化的环境也是动态变化的,文化承载者对世界的思考并非恒定不变,于是导致同一个世界有不同的诠释体系。而翻译的“有为”,就是作为不同阐释体系之间通畅交流的结实桥梁,而不是改变最终的阐释对象,即世界。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趋同,而是异中求同,即在坚持不同阐释体系差异性的同时,推动不同阐释体系共同认识世界,保护世界。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彰显着不同地域人的世界观,在相互交流中,就必定会产生文化的隔阂和冲突,具有不可通约性。而翻译则可以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通约。从目的而言,翻译不是简单地把同一个世界的不同阐释语言文本统一起来,而是要把不同语言文本所承载的不同文化系统贯穿起来,构筑一个相互走动的通道,翻译质量直接决定着这条通道的宽窄坦陡平滑。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不要翻译。语言和文化交流互通是一项伟大且艰难的工作,翻译要有意识地推动交流互通工作。通过翻译,可以扩大和加深目的语读者对源语国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吸引他们主动去学习源语,直接阅读源语文本,不再借助于翻译。以文学翻译为例,从源语文学到翻译文学到最终成为目的语文学,这是文学翻译的三个阶段,也是三种境界,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翻译的最终目的不能止步于成为目的语文学,而是不同文化通过翻译实现汇通融合之后要实现“倒流”,即目的语读者完成从翻译文学向源语文学的追溯和回归,这样才是真正完成了整个翻译过程和目的,也完成了翻译从“有为”到“无为”的功能转换过程。至此,翻译真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语言普及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翻译只是辅助手段。通过翻译进行文化传播,虽然必要,但不能作为文化传播的最理想方式,而只是一种过渡性手段,更不能作为终极目标。任何国家,任何文化,要真正实现世界化,首先要推动本国本族语言的世界化。
    成功的翻译过程,是不同语言相互丰富的过程,最终也将导致不同语言各自丰富。这是翻译的功能,也是境界,更是妙处。这种相互丰富到了一定的程度,有可能打破不同语言之间的界限,实现语言的世界大同,最终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融相通,达成世界大同理想。
    巴别塔,是语言之困,所以要有翻译。翻译的目的不是恢复其中一种语言,或将不同语言统一于一种语言,而是实现不同语言相通。语言互通了,人类心灵就通了。
    没有了翻译的巴别塔,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黄金塔。翻译的“无为”时代,也是不同文化自由交流的和谐时代。
     
    (作者简介:孙宜学,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摆贵勤,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