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华州:非遗主动“拥抱”市场“撑”起百姓钱袋子 被称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近年来通过“盘活”皮影、竹编等传统文化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拥抱”市场,在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拉动当地就业,带动百姓致富。 在华州区桥枝镇张桥村,一支由平均年龄超过75周岁的5位老人组成的皮影表演团队,正操纵包括人声在内的18种以上的乐器以及多个皮影为大家献艺。76岁的吕崇德熟稔地运用着生旦净末丑的唱腔一人分饰多角,将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民俗专家刘高潮介绍,2008年,华州区被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2011年,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华州皮影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融合。皮影的制作多选用4至6岁的秦川黄牛上等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洗、刻、染、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皮影雕刻采用“推皮走刀法”,刀不动,来回推动牛皮。皮影团一般由5人组成,前声是指挥和主唱,签手负责在屏幕后操作展示皮影,还有上档、后槽以及下档等角色。 想要像吕崇德这样获得皮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并非易事。不过在华州,只要掌握皮影表演技能或是会唱华州老腔,一般每月就能赚近3000元。 创新是传统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作为华州皮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之一,今年51岁的薛宏权目前正带领一帮年轻人创作大型多媒体皮影舞台剧《哪吒传奇》,并将在少华山景区开启旅游演艺。 “这部戏利用声光电等数字灯光、激光投影等新技术,将孝道、扫黑除恶等内容贯穿其中。”薛宏权说,舞台两侧大屏显示皮影戏后台操作,让观众从台前幕后全面了解皮影表演的神秘过程,希望新技术新形式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薛宏权逐渐探索出一套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传统皮影的新方法。他引入工笔画的手法制作皮影,并开发出皮影摆件、挂件、首饰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装饰、装修等领域,每年销售总额超过500万元。 创新的皮影戏不仅给年轻观众带来欢愉,收获了大量拥趸,而且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31岁的聋哑人马浩在薛宏权的影子坊雕刻皮影,妻子给皮影染色,两人每月收入8000多元。 不只皮影,以省级非遗传统竹编技艺为切入点,华州还新成立了竹艺社,在原有竹篓、竹篮等20多种传统竹产品的基础上,与旅游产品结合创新了基础编织、立体编织、竹编灯具等84种竹艺展品。今年初开业的华州竹艺社,四个月的销售总额就达到260万元。 在华州竹艺社,一位中级工艺美术师月薪可达5000元。随着竹艺的产业化,华州区急需技术工人,竹艺社开始大规模培训从业工人,目前已培养300多人,其中贫困户30多人。 据了解,华州山区林地现有竹林5000余亩,未来华州将形成万亩竹林生态景观,今年下半年还将成立竹艺博览馆、竹编厂、竹家具厂,拟规划再建设一个零污染的竹浆纸生产厂,带动当地更多贫困户和残疾人共同致富。 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介绍说,华州皮影已成为华州区的特色文化产业。2018年底,全区有相关企业20余个、相关从业人员千余人,年产值总计达3000万元。华州积极引导华州面花、华州背花鼓等43种各类非遗对接市场,让更多非遗在得到传承的同时“撑”起百姓的钱袋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