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斌曾塑造过不少警察角色,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因法之名》中,李幼斌再次饰演了一位刑警。这回穿上警服,李幼斌扮演的葛大杰和以前大有不同,这是一位恪尽职守却刚愎自用的警察,在工作上功勋卓著,却亲手办了一件错案,直到后来发现这个案子确确实实有问题,才开始自责、愧疚,也想着去补救。对于自己演绎的这个警察角色李幼斌认为,一件冤假错案的产生无疑是对一个警察一生功绩的否定,但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坚守公平正义,葛大杰能够直视并改正自己十七年前犯下的错误,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 接演《因法之名》,李幼斌一开始就是被剧本所吸引:“我非常认可莫言先生说的那句话,‘电视剧剧本也是艺术,可以作为文艺作品来读。’”在他看来,中国的电视剧要想真正发展好还是要靠好剧本,“编剧赵冬苓老师做到了,《因法之名》的剧本写的太好了,既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有情感丰富的人物支撑,我看到第一眼就爱上了。” 平反冤假错案这类严肃、沉重的题材会让有的影视从业者望而却步,而李幼斌认为:“用正常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就没有问题,秉着一颗真诚的心,表明我们勇于直面和改正曾经错误的决心,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一段冤案被纠正推翻后,法律层面的纠错即便已经完成,但对每个人的良知和心灵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曾有人发问“迟来的正义还能算正义吗?”对此,李幼斌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没有什么迟来不迟来,如果不是正义的话,我们国家就不会去平反这些冤假错案,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 从《闯关东》里的平民英雄朱开山到《飞虎队》中的汉奸秦蝎虎,《亮剑》里的英勇团长李云龙到《太行山上》中的顽固反派朱怀冰,李幼斌过硬的专业素质使他在不同性格人物的塑造上游刃有余。在李幼斌看来,演员不该把个人主观情感带入角色当中,过度加工会导致角色偏离方向,应当尽量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充分演绎。“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性格,演员有不同的思想、经历、特长、兴趣,所以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应当客观来看待。”李幼斌习惯于严苛按照剧本来表演,“想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必须全面理解剧本、剖析角色特征,如果做不到,那就不会演好这个角色。比如这次饰演的是一个刑警,首先他的眼睛是非常锐利的,走大街上别人看不出来,他一眼在人群中找到可能的罪犯,我就要把刑警身上这番特质加入到我的演绎当中,眼神起码要犀利,总不能把李云龙的脾气秉性带到葛大杰身上。” 再次穿上警服出演警察角色对李幼斌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他自认为拍摄中几乎不存在任何挑战和困难:“不管是塑造具有相同特征的角色,还是出演不同形象的人物,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困难,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功底,而且我也不是很喜欢困难和挑战这两个词,它们意味着失败。如果没有能力我也不会接这个戏,但如果非要从《因法之名》中说一个的话那可能是年龄吧。”在剧中李幼斌和张丰毅饰演的葛大杰和邹雄是年轻时便相识的老战友,李幼斌这一次要突破自身年龄限制从30岁演到60岁。“演年轻的时候可能要费点心思了,我现在一个60岁的老头儿去演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怎么弄也不行。”他坦言,“我就尽量地从形体上节奏要快一点,动作快一点,但是又不能弄的太过,你弄的太过就容易出麻烦。但是也有难度了,因为肢体已经跟不上了,不可能像年轻人三四十岁那样。” 《因法之名》拍摄时正值无锡秋冬,令李幼斌印象最为深刻的正是片头那幕深夜在雨中抓捕嫌犯的场景。“南方的冬天湿冷湿冷的,拍的时候已经是12月了,演员一边被雨浇着还要往河里跳;另一边剧组已经准备好火盆和电暖器随时等着给演员取暖,当时拍完那场戏很多人都感冒了。”年逾六旬,拍起戏来却像“拼命三郎”,李幼斌笑着说:“做演员怕这怕那的可就麻烦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