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实讲为主、虚讲为辅的诗词赏析佳作——评《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http://www.newdu.com 2019-04-22 国学网 张向荣 参加讨论

    诗歌的赏析“似易实难”。哪怕把原文背熟,掌握许多专业工具方法,也未必能谈出这首诗究竟怎么好、好在哪里。盖因诗歌的赏析,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生经验,需要一定的阅历。这就给诗歌的赏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粗略地看,诗歌赏析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虚讲。不拘泥于字词,善于发挥,重在感悟,甚至以诗来赏析诗,能从诗歌文本引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这类“虚讲”的赏析文字,倘若讲得好,确能捕捉到诗歌的高妙处,例如著名的《二十四诗品》,再如诗话、词话里的一些随笔短章,留下了诸如“兴象玲珑”“羚羊挂角”之类的词,令人过目不忘。
    另一种是实讲。重在一字、一词、一句的解释,文字音韵训诂齐上阵,非把意思讲透不可。实讲也包括对诗歌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交际,相关的旁证史料等的引用、解析。这类诗歌赏析,本质上是用散文讲解诗,本身难度就增加了一层,赏析者爬梳文献,调动各种知识储备,落到纸上可能只有几个字,一不留神还会被读者挑剔,可谓出力不讨好。但也正因为此,能用散文把诗的好处讲到精微处,自然见得出讲解者的功力。坦率地说,这类赏析文字真不多。
    事实上,虚讲和实讲,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人都是虚实结合,但也的确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葛晓音新出的《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北京出版社2019年4月版),精选从六朝到宋代的田园山水诗进行精析,就是以实讲为主,以虚讲为辅的一部诗词入门赏析佳作。
    葛晓音是治中国中古文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名家,自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她先后出版代表作《八代史诗》(1989)和《汉唐文学的嬗变》(1990)之后,她关于山水田园诗、诗歌美学等的学术论著始终是古代文学领域重要的参考书。在学术领域之外,葛晓音对诗歌的赏析同样有其独到之处,纵观她的治学路径和方法,很明显的特征有三个:一是对文学史或者说诗歌史的深度把握;二是对古典诗学里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审美理论的创见;三是具有“诗心”和“文心”,能对诗歌进行亲切体贴的解读。
    读罢《山水有清音》后,可以说,她的赏析文字将上述三种特征融会贯通,达到了浑然一体又通俗易懂的境界,这种以“实讲”为主、讲深讲透的做法,显然将进一步推动诗歌在普罗大众、古典文学爱好者中的传播。
    《山水有清音》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题,从六朝至宋代浩如烟海的山水田园诗里精选了58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将其分为田园、隐居、游览、行旅四篇,每一首均做了详细的赏析。这本书不仅是一册赏心悦目的诗选,还是一套如何进行诗歌赏析的典型示范。
    在书中,葛晓音即依托诗歌史来细读文本。这首先体现在对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把握,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诗歌置于整个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中去认识,从而说出一首诗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名作的秘密。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选入课本的作品,人人耳熟能详,但它的妙处在哪里?一般的赏析可能只能从其叙事性、意境等来立论。而葛晓音则能够从诗歌史的高度指出,这首诗描绘的村庄“其实非常普通”,但“它在当时就是新鲜的,因为在孟浩然之前没有人写过这样的景色;它在千年以后仍然是新鲜的……(因为)即使是在现代,如果坐着火车在平原上旅行,观看车窗外的景色,也还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村庄。”这就揭示了这首诗在当时成为名作,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秘密。
    再比如,这本赏析毕竟是以山水田园诗为对象,所以其文本的赏析就不仅局限于对字词的解释,而是能够指出山水田园诗的文本特质,例如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亦是书中的浓墨重彩处。作者对山水田园诗中的色彩搭配、空间安排、构图设计、视线挪移等,都有十分精彩的描画。
    此外,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诗歌赏析的示范,是“授之以渔”。附录收录的两篇文章,则更是直接的“金针度于人”。附录一《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一文所归纳的“审美观照”赏析法,不仅探索了从庄子到玄言诗再到山水诗的路径,在学理上疏通了山水诗的意境之谜,而且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赏析工具,即理解如何做到“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而在附录二《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里,作者介绍了她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的三条赏析方法,均是朴实通达之谈。
    其实,“山水有清音”这个题目已经包含了上面的意思。“山水”是景,“清音”是声,如何从“山水”的景色置换出“清音”的音色呢?当然是因为读者内心的“审美观照”使然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