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人类简史读后感3000字_读人类简史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9-04-1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前段时间很想看书,手上又没有特别想看的,所以让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我的要求是:让人看了后很想一口气读完,引人入胜,他推荐了《人类简史》。听到这个名字,刚开始以为就是纯粹讲历史的,可能无外乎讲述人类如何从猩猩进化成现在的人类,没有想到有那么多惊喜,我很庆幸遇到这本书,它带给了我不同于以往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眼光。
    现在的我挺喜欢看那种会冲击思维,特别是改变思考方式的书;小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会出生呢,如果不是我,是不是会有另外一个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还会有我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长大了才发现,这可以算是哲学范畴的思考吧。
    回到这本书,这本书的确是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说起,主线是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当然,不仅仅是生物学层面的解析,更有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述;比如:对我们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却习以为常的一些事物: 文字的产生,数字的产生,宗教的产生,金钱的产生,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人类的未来;比如:人类是如何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在重量级和数量级都不是第一的情况下,如何一跃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全球霸主;为什么欧洲会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信贷制度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插曲,你会知道“美洲”的名称由来,“纽约”,“华尔街”这些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点是,我非常喜欢作者字里行间的幽默以及他述说的方式,这是是一种思维方式层面的幽默,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看到自己笑起来,不好意思,我笑点就是这么低~~~
    这本书亮点很多,当然,也很可能是我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所以才会觉得很新奇,给了我很多启发,如果是一个很有知识储备量的人来看,也许还能发现其中有失偏颇的地方;至少于现在的我,有很多心得,只想一吐为快。 
    第一个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观点,书中是这样写的“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在于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据说,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情,而且讲的煞有其事。正因为如此,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应运而生;而这些精神层面的共识,也正是让数以万计的陌生人能够在一起井然有序的共事的原因”;
    今天我们在公司上班,是因为大家相信共同的“故事”,对公司文化的认同也好,对制度的遵循也罢,重要的是,大家基本上有共同的目标---赚钱;所以数以万计的人们才能在彼此不认识的情况下有序的协同工作;而领导也不断的跟我们说,大家要一起努力,为公司的梦想努力,公司赚钱,个人才有钱途,不断的强化这个“故事”;但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不是么?所以我现在很敏感别人对我的“洗脑”,非常敏感;包括传媒,它总是会告诉你,你要这样的身材,这样的容貌才会完美,你要吃这个才会健康,你要买这个才会快乐,类似这样,林林总总;
    第二、让我看到科学的巨大力量,突然真的很崇拜科学家;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科学家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来“左右”历史,书中有一段话如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无止境的壕沟战时,双方都寄望科学家能够打破僵局、拯救自己的国家。这些穿着实验衣的人响应了这项号召,从实验室里大量推出各种令人咋舌的新式武器:战机、毒气、坦克、潜艇,比以往效能更高的机枪、大炮、步枪和炸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的重要性更是一日千里。1944年底,德国节节败退,战败已经近在眼前。一年前,德国人的盟友意大利也已经推翻了墨索里尼,向同盟国投降。然而,即使英美苏三国联军步步进逼,德国还是不断顽强抵抗。之所以德国军民还是能够维持一线希望,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德国科学家即将能够推出如同奇迹般的新武器,像是V2火箭和喷气式飞机,力挽狂澜。然而,虽然德国人确实在研发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美国曼哈顿计划却已经将原子弹研发成功。1945年8月初,原子弹制造完成,虽然德国已经投降,但日本还在负隅顽抗。美国军队作势攻入日本本岛。日本誓死抵抗,准备决一死战,而且这绝非装腔作势。美国将军告诉杜鲁门总统,如果真要入侵日本本土,必然有超过百万美国士兵丧命,战争也必然会拖进1946年。于是,杜鲁门决定使用这款新型炸弹。在两枚原子弹投下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就此告终。”真的太牛了,如果没有那两枚原子弹,谁知道历史又会怎样呢,当然,历史老师已经一再的跟我说强调过----“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
    
    第三、我看到市场自由带来的无限贪婪是如何把我所知道的世界历史如何串起来的;之前看过央视版本的大国崛起,大概了解了一下世界史;第一个大国就海上霸主西班牙;哥伦布就像一个现代的创业者,在游走了多个国家遭到拒绝后,终于说服伊莎贝尔女王投资了他的船队,我很赞叹女王的眼光,同时也很佩服麦哲伦的勇气和韧性;可以说女王的投资是相当成功的,因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有了前面的成功经验,人们越来越愿意把手上的钱投资给这些船队,等待他们去发现这个世界其他角落的黄金,矿产,烟草,然后把金银财宝运回国,美梦成真;
    自由主义经济认为,市场是由看不见的手操作的,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书中说到资本金的贪婪可以让他们因为想降低生产成本,而去贩卖非洲奴隶,同时不管他们的死活;也提到国家如何为资本家服务,鸦片战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不同于我们学到的历史教材,作者是这样写的:“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杂物商靠着向中国出口药物(特别是鸦片)而发了大财。数百万中国人成了瘾君子,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大受影响。3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发布禁烟令,但英国药商完全无视这项律令。于是,中国当局开始没收、销毁鸦片。这些鸦片烟商与英国国会和首相关系良好,许多议员和部长其实都持有烟商公司的股票,因此向政府施压,要求采取行动。1840年,英国正式以“自由贸易”为名,向中国宣战。此役英国轻松获胜。中国人太过自信,却完全敌不过英国如同奇迹般的新式武器:汽船、重型火炮、火箭,以及可连发的步枪。在接下来的和平条约中,中国同意不限制英国烟商的活动,并且还要赔偿中国军方造成的损失。”看到这,我真心感叹股东真可怕!
    第四、为什么现在的人如此执着于房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需求?从作者讲述人类由采集狩猎者变成农民的这里,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远古狩猎采集者的活动范围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当时这片范围都是他们的“家”,有山丘、溪流、树林,还有开阔的天空。但对农民而言,几乎整天就是在一小片田地或果园里工作,就算回到“家”,这时的房子也就是个用木头、石头或泥巴盖起的局促结构,每边再长也不过几十米。一般来说,农民就会和房屋这种构造建立起非常强烈的连接。这场革命意义深远,除了影响建筑,更影响了心理。在农业革命之后,人类成了远比过去更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与“自己家”紧密相连,但与周遭其他物种画出界线。新形成的农业活动范围,除了面积远小于过去远古的采集活动范围,内部人工的成分也大增。人类发现自己已经很难离开这些人工岛屿了,所有的房子、田地、谷仓,放弃哪个都可能带来重大的损失。此外,随着时间过去,他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易搬运,也把他们绑得死死的。虽然在我们看来,远古的农民似乎又脏又穷,但当时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拥有的物品数量已经胜过了一整个儿采集部落。”现代人之所以如此渴望有自己的房子,是不是也因为有这种心理因素的遗传;而这些把我们绑得死死的东西,除了绑住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绑住了我们的灵魂?
    第五、现在人类真的会比以前农业社会以前的智人开心吗?他们或许没有我们穿的好从,吃得好,但是他们不用上班,饿了就去采集野果或者蔬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没有羁绊,没有东西捆绑住他们;也没有媒体整天在你周围告诉你你不够完美,你还需要买这个,买那个;以前隔得远的人民要很艰难的才能联系上对方,比如写信,所以信上面都是些很重要的东西;而现在沟通的方式如此便捷,你无时无刻都在收到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信息流,你有很多短消息要看,你有很多邮件要处理,你大多时候生活在一种焦灼的状态;
    第六、作者提及快乐该如何计算,从生物学的角度,心里学的角度,这些观点在其他书籍上也能了解到,不过这次我才突然发现佛学里面的放下算是另辟蹊径,没有去论证如何快乐,而是告诉人们要放弃追求快乐,然后才会得到平静,得到真快乐,这个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的亮点;当人们纠结于一个问题该如何如何的时候,也许可以试着放下这个问题,不要执着于这个问题,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借鉴;
    最后,作者落脚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作者认为,从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这个观点于我来说已经并不稀奇,之前在看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时候,我也是抱着找答案的心态一路狂看的,结论也是人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当时还是有些惊讶,当然,那也只是作者的人生观。但如果一切的非物质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我们又如何能判断谁真谁假呢,探讨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想通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思考婚姻,家庭,房子,工作的时候,或许能看的更远一点,更深刻一点,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一点,然后由自己为没有意义的人生赋予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