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2018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3)

http://www.newdu.com 2019-04-10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 参加讨论

    [1] 《全球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特辑·欧美篇》,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
    2018/05/389265.html。
    [2] “外马”与“中马”是笔者为行文方便而制造的两个术语,“外马”指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内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果,“中马”则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果。
    [3]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从经典到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段吉方:《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发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路径》,《文艺争鸣》,2018年第7期。
    [4] 也有学者使用“原初形态”来指马、恩的文艺思想。此外,与“经典形态”和“当代形态”同时使用的,往往还有“发展形态”、“现代形态”等,指“经典形态”和“当代形态”之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态。
    [5] 在有的学者那里,“中国形态”包括“当代形态”,也有学者用“中国形态”指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新时期之前这段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6] 张永清在《时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了6种形态的分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前史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一文中对第一种形态进行了论述;本年度则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初始形态——试论马克思恩格斯1844-1895年的批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中对“初始形态”做了探讨。
    [7] 季水河、季念:《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3期。
    [8] 谭好哲:《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与理论形态》,《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9]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459页。
    [10]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11] 参见董学文:《我的理论反思》,《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论纲》,《文艺研究》,1988年第2期。陈辽:《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形态和民族形式》,《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2] 谭好哲:《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与理论形态》。
    [13] 谭好哲:《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与理论形态》。
    [1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时的处境,从倡导构建“当代形态”的学者的叙述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董学文曾这样自述:“有的朋友这样劝我:既然你搞‘文艺学的当代形态’,何必要加上‘马克思主义’的定语,干脆就叫你的主义的文艺学多好!中国人为啥绕不过马克思主义,干什么事,搞啥理论研究,都要加上‘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参见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论纲》。
    [15] 陈辽:《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形态和民族形式》。
    [16] 张永清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各个形态的研究不平衡,存在着“冷热不均”现象,即有的形态的研究比较充分,有的则比较薄弱。参见张永清:《时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17] 直接讨论当代化的论文包括《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笔谈中的3篇(王建刚:《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当代化与中国经验》、李永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从经典到当代》、张清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当代问题》),《文艺争鸣》2018年第7期上的2篇(段吉方:《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发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研究路径》、宋伟:《现代性的批判与解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以及一些单篇文章,比如詹艾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段吉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理论内涵、阐释立场与实践意义》(《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3期)、田文君等:《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启示》(《大众文艺》,2018年第7期)、徐吉贵:《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10期)。
    [18]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6期。
    [19]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5期。
    [20] 《华中学术》,2018年第1期。
    [21] 《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
    [22] 《华夏文化论坛》,2018年第1辑。
    [23]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24] 丁帆:《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与文学批评读札》。
    [25] 孙士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
    [26] 陈越:《让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什么是批判?》。
    [27] 朱国华的《文化政治之外的政治:重思法兰克福学派中国之旅》(《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彭成广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以卢卡奇为考察中心》(《学术交流》,2018年第3期),傅其林的《里夫希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匡存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本土化的若干问题》(《学术论坛》,2018年第1期)。
    [28]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2期。
    [29] 马欣的《布莱希特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美学转化》、吴娱玉的《西方左翼怎样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德里克对〈矛盾论〉的解读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2期)、曾军的《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30] 在马欣看来,这些“美学要求”有:首先,在表演方法方面,演员的“表演”与“体验”既要融为一体,又要主次分明;其次,分析剧情时,要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抽象出贯穿全剧的冲突的根源,将故事的局部冲突放在故事的整体思想中进行考察;再次,将剧情的反转看成是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结果,用心揣摩并着力表现剧情反转过程中角色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