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9-04-0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信娜 参加讨论

    分析注解诗歌典籍
    俄罗斯对中国诗歌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的《诗经》研究,即从沙俄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第三卷附注:〈诗经〉的翻译及注解》(1882)的面世算起。1948年,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撰写论文《中国典籍〈诗经〉俄译本前言》,高度评价了《诗经》的巨大文学价值。什图金完整翻译了《诗经》,并于1957年出版,后记为费德林所撰写,同时出版了缩略本,由康拉德作序,什图金撰写后记,阐明《诗经》的翻译原则。之后《诗经》的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出现,如《〈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费德林,1958)、《〈诗经〉重复诗行注解》(瓦赫京,1971)、《〈诗经〉的伟大序章》(李谢维奇,1974)。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苏联的《诗经》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目的在于将《诗经》置于典籍及传统注释的语境中进行研究,甚或从神话或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谢列布里亚科夫曾研究过屈原的作品,并出版译著《屈原·诗歌》(1954),之后出版《关于屈原及楚辞》(1969),对屈原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研究。休茨基尝试对汉朝乐府诗进行翻译与分析,主要研究对象为《孔雀东南飞》。艾德林在其专著《陶渊明及其诗》(1969)中充分描写了俄译陶渊明诗歌中的译者形象,力争通过诗歌文本构建中国诗人的形象。
    系统探究小说体裁
    苏联汉学家帕纳秀克、孟列夫、戈雷金娜、苏霍鲁科夫、李福清、李谢维奇等对中国3—6世纪文学的翻译说明,苏联早已开始了对中国志怪小说的研究。如果中国文学只将“志怪小说”视为文学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体裁,苏联学者则借助俄罗斯的民间文学学将其定义为“神话故事”。戈雷金娜详细研究了中国的志怪小说,为更好地分析志怪小说的文本、内容及主题,作者还参考了婚丧嫁娶等中国民间风俗的有关资料。
    苏联学者对中国小说研究的另一方向为“笔记小说”。费什曼1980年出版专著《17—18世纪中国的三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纪昀、袁枚》,对“笔记”这一体裁进行研究,并采用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三位短篇小说家的作品,从民族信仰角度对其内容进行重构。
    话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于话本文本的分析以及话本创建理论研究。热洛霍夫采夫的专著《话本:中国中世纪城市小说》是话本研究的早期成果。作者介绍了中国17世纪主要的话本作品,并将其与沙俄同时代的小说进行了对比研究。华克生出版了中国话本小说的译文集,并研究了中国16—17世纪的话本及拟话本小说的体裁特征。为更好地界定、研究中国小说,苏联学者创建了系列术语,如:史诗小说(《西游记》)、家族小说(《红楼梦》)、道德小说(《金瓶梅》)、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等,术语的创建扩大了俄罗斯学者对“小说”这一体裁的认识。
    全景反映戏剧美学
    俄罗斯研究中国戏剧的第一部著作为孟列夫的《中国经典戏剧的变革》(1959),谢列布里亚科夫、索罗金、马林诺夫斯基都曾翻译中国戏剧并出版。其中,索罗金编著《13—14世纪的中国经典戏剧:起源、结构、形象、内容》(1979),对中国13—14世纪的戏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研究了杂曲的体裁问题,还描写了戏剧的基本行当,并据此分析了戏剧的162种主题。根据已有传统,书后附戏剧术语及作者名、戏剧名索引,大大促进了中国戏剧在俄罗斯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的系列论文及著作《中国传统戏剧杂曲(14—17世纪)概论》对中国14—17世纪的戏剧文学进行了全景式描写。谢罗娃出版的专著《〈明心鉴〉:黄旛绰及中国经典戏剧艺术》(1979)及《李调元戏剧观》(1983),提出了中国戏剧研究的美学观,代表了苏联文化学研究的新方向。
    从阿列克谢耶夫时代,俄罗斯就有将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相结合的传统并延续至今。俄罗斯汉学家的翻译实践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俄罗斯汉学家一直致力于在文学学一般理论的研究中寻求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特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派。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