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关于生存和死亡的讨论_日光流年读后感2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4-0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一次听说阎连科这个名字是偶然一次在网上看到麦家说阎连科是他最崇敬的作家。最崇敬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是怎样的呢?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描写细致入微,惊心动魄还是内容丰富充盈,人物关系复杂玄奥。怀着期待和好奇,我找到了他的《日光流年》。日光和煦,不刺眼张狂,给人以温暖呵护之想象。似水流年,岁月如水缓慢而寂静地流淌,不声张不停息。
    因为这个名字略显文艺,原以为会是小清新那样子的作品。然而,阎连科的文字注定是沉重的,浸润了沉甸甸的疼痛和无比酸楚的眼泪。这部被众多学者誉为“世纪末的奇书力作”里所呈现的生命,在柔和的日光下,似水的年华里,面对着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最终结局,执拗顽固地抵制着,呈现出残酷的和暴力的美感。小说讲述的是分别姓司马、杜、蓝的三姓村人会得一种称之为“喉堵症”的不治之症,使村里人都活不过40岁。历任村长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为想改变活不过40岁的悲惨宿命,上演了一段段沉重苦痛残忍的悲剧。
    语言暴力小说里关于一些场面描写是血淋淋的,真实得令人恐惧。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准确形象的描述。村民司马蓝去医院卖自己的皮后,“血脓的腥气像青草气一样弥散着。弟媳妇穿着一条新的毛料裤,专心致志,一下一下,从血脓里拔掉的东西小米粒样在地上蠕动几下,粘上一层灰土就不再动弹了”。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估计不会忘记这个场景,在控制自己不感到恶心的同时,又无法说服自己说那场景是假的,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阎连科的文字就有那么一种力量,让你不得不相信,不得不跟着他的思路走。又如司马蓝看见她拔下的东西是刚刚长成的小蛆虫。”还有对蓝四十死后她屋里她自己躯体脏乱腐烂的场景的描写,我看了一眼之后都不敢再看下去了,匆匆翻页看下一章。正如梁鸿说“在毫无防备下阅读阎连科的小说,你真的会被击倒,你的整个感官神经会为之颤抖,常规的理性思维被完全打乱,你会为那绝望的生命状态而恐怖,为那荒谬和酷烈的人生而震惊、慌乱,他对你的内在世界构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笔触下面,生与死才被清晰地描绘出来,死亡被描绘成是黑暗,人们为了逃离死亡继续生存发出了绝望的呼喊。作者用语言之暴力还原生与死的清晰面貌,把生与死鲜明地对立起来,为谈论二者提供了可能。
    
    生命的抗争与无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封闭的耙耧山脉的一些村民是信命的。可是,更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死亡的必然,更抱着一种我命在我而不在天的强大信念。这种信念足以支撑一代又一代的三姓村村民,穿越死亡的可怖黑暗和恐惧,直指生的希望。
    杜桑当村长的时候,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女人多生娃,让孩子们从小多陪死人,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死,就把死看成像灯灭一样的平常事。除此之外作者还在全书多处对村民对待死亡无所畏惧、稀松平常的态度进行了描述。很难想象和理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可能正是死亡的普遍和迅速让人们看清了死的可怖,他们内心对生的极度渴望引导他们穿越了满布在生与死之间的黑暗。面对天灾,新一任的村长司马笑笑采取了以小保大的方式,下令将27个残废孩子扔到峡谷,用他们的尸体做鸦饵。他还根据几个长寿老人的经验,带领大家种油菜。接下来的村长蓝百岁则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换土工程。
    为了换土,蓝长寿累死在雪地上,十六岁的司马蓝带着一班少年去外面医院卖皮,为了换土蓝百岁将自己的女儿蓝四十带到卢主任的屋里??等到司马蓝当上了村长,则带领着全村男人修通让村人从此不患病的灵隐渠。眼看着自己39岁行将就木,修渠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不顾让自己的弟弟去卖皮,让自己最钟爱的女人蓝四十去城里当妓女,做卖肉的营生。命运似乎总是如此无情,无情地捉弄着司马蓝。等到灵隐渠修通了,他心爱的女人也死了。等水引来,不但不是全村的生命之源,反而是将村民推向失望深渊的死水臭水。
    三姓村人的这些举动看起来多少有点无知愚昧到可笑,可这就是他们面对死亡无可奈何之下选择的方式。这些方式也正体现了不屈从于命运的坚韧与努力,它闪现出来的是生命之光。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谈到,人生就是荒谬的。但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了幸福的同时也看穿了痛苦。三姓村村民正是看到了生与死的荒谬,一方面怀着死亡的恐惧,一方面又抱着突破死亡之局限的希望而不计代价地抗争,然而一代代的人都是在遗憾和失败中终结了生命。
    人类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存从一开始都是指向死亡的,这是作为一个人不能够回避的话题。同样是加缪,他笔下的里厄认识到了自己生存的荒谬且并不消极,他的行动并不是为了改变最终的宿命,但他在“鼠疫与生活中”他赢得了生命的全部,知识和记忆,而这些东西是关于“爱”的——友爱、母爱、情爱,以及全城人的“同病相怜”。因此,虽然生命的指向是既定的,但在生命和死亡之间还有无限可能。当被告知死亡是生存的唯一终点,人的本性依然会驱使人向上。也正像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仍然热爱生活。”明知宿命,依旧固执向潜在的命运抗争,我想,这正是《日光流年》所描绘出来,关于通向必然死亡终点的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方式体现的正是作者所称的人初的原生意义。
    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作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曹乃谦,也同样习惯于写乡土题材的作品,他说这是因为他就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他只是将一些农村最真实的状态,将人性最淳朴最原始的面貌还原出来。或许,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阎连科,只不过这部《日光流年》把生的希望和死的绝望写得太过于沉重,太过于惨烈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