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大鱼就是这本书的全部主题,风云激荡的十年。 这真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从细微之处来折射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国民经济缩小了其实就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经历,从中我们能嗅到什么味道,也许每一个人透过味道都能想到不同的“山珍海味”,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了。做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们能从中吸取到的养分,足够让我们对未来进行一些深度的思考。 近期在社交圈里刮起的一阵裁员风,其实也和整个大经济环境的寒冬息息相关。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结束了,透过新闻,我们可以常常看见大佬们的话语,下半场,产业互联网,ToB等等,在激荡四十年里作者用“不惑之年”来形容我们已经经历的2018,在互联网行业里最突出的案例可能就是共享单车摩拜管理层的提前上岸和ofo的退潮之后衰败的鲜明对比,一个疯狂烧钱一个疯狂创业的时代,正经历着这种转变,粗放式的发展之路,已经变的那么阵痛,精耕细作式的服务,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确实一个很不错的体验。在这种大趋势下,个人的存在意义似乎极其的渺小,我们对抗不了这种经济活动的转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要么浴火重生,要么彻底滚蛋。 当资本更多融入的第一,第二产业,信息化的变革带来的效益的提升,服务意识在客户的心里普遍会追求更多的精益,这不是一个增量的时代,而是一个存量的时代,更多垂直,个性化,精致的服务,会为你赢来更多的客户。做为一个没有多大野心的人,我会更喜欢这样的时代,因为“工匠精神”的我会从各种牛鬼蛇神中脱颖而出,如果有一天,我说下半辈子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食物做好,利用好各种互联网的平台协同,做好一碗米粉,也许,这不再是梦想。 未来会非常的有趣,我们拭目以待。 《激荡四十年》读后感(二) 最近看到公众号上多位同学关于《激荡三十年》的感受后,更加觉得那三十年是一个中国企业寻找自我,斗争解放的热血年代。也许因为1978-2008这三十年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基本已经完成了故事结局的诉说,所以作者在《激荡三十年》的这本书写的异常肆意和潇洒。但在《激荡十年》这本书中并不是这样,作者自己都坦言这是一个不知道如何诉说的十年。最初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过去的三十年离我过于遥远,企业家的精神当然值得尊敬并且在今天仍然适用,但是我更想感受一下自己所处时代的呼吸。 初读罢这本书,其实没有很吸引我,故事众多、繁杂、找不到主线,尤其是在后来读完《激荡三十年》之后,更觉得语言和叙事都逊色不少。但是后来再读却发现这是时代本身的原因,我们处在一个自己都看不清的时代,又怎么能说得清楚,又怎能责怪作者写得“哆哆嗦嗦、战战兢兢”(吴先生原话)。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逐渐做大,国外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而这十年是一个从做大到做强的转折深水区,中国也开始重新回到世界舞台。我们遇到的问题要么发生过却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要么就是前所未有,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这样。中国发展仿佛陷入一个迷茫期,波澜壮阔却又混沌失控,大鱼和大水都无法适从,更不用说从来都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鱼。 书中总结道四十年改革史上所有的重大变革主要是由于两个因素,其一便是制度的创新与勇气。政府之手带给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最早的《激荡三十年》中谈到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转向和充满着血雨腥风的90年代国企私有化,还有本书一开篇就提到的以黄光裕为代表的官商勾结和以日照钢铁被强行收购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政企关系等等。在中国治理者关于发展的探索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稚嫩与反复,正如作者所说,“这一切充满了戏剧性”。政府的创新与勇气的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央集权制的治理模式是最富中国特色的制度架构,无数企业成长于政策风口下,无数中国产业的最初推动力都是政府,很显然在中国,政府的角色早已超过了“守夜人”。而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经济能有过去四十年的迅速发展绝对离不开中央集权制的制度保障,但是很显然无数企业家已经用自己经验证明依靠保护的发展注定无法长久。2008-2012年先后涌现了“光伏之王”施正荣和“造船大王”张志熔等,他们依靠政策红利和政府帮扶快速聚集资源,拉动经济复苏,然后又消失在下一轮产业调整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