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物种起源读后感_达尔文物种起源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9-03-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物种起源》读后感(一):译到精时堪称奇——评译林版《物种起源》 by 周忠和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物种起源》面世150周年。2012年10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科普书籍的评选结果,《物种起源》排名第一,并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物种起源》问世以来,印行了无数次,翻译成30多种语言,可见其传播之普遍、影响之深远。尽管时隔150多年,对我们来说,《物种起源》远非只是一部可以束之高阁、仅供景仰膜拜的科学历史元典,而是一泓能够常读常新、激发科研灵感的源头活水。物种起源读后感
    达尔文在“绪论”中写道:“我期望读者会对我论述的准确性给予一定的信任。”今年10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倾力重译的《物种起源》,可谓译到精时堪称奇。
    按严复的“信、达、雅”标准衡量,本译本即便不是满分,恐怕也相去不远。先说“信”,读者会注意到作者不仅纠正了前人误译和漏译的地方,而且对很多微妙的英文词隐义的汉译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再说“达”,达尔文原著中维多利亚英语的长句式很多,但译文中极少佶屈聱牙、冗长的西式句子,读来十分顺畅。至于“雅”,译者把“directly opposite to”译为“南辕北辙”,把“obscure”译成“扑朔迷离”,把“like produces like”译成“龙生龙、凤生凤”,把“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译成“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宏”,惟妙惟肖。
    本译本不仅是语言译本,更是学术译本。单是译者在书前写的《版本说明》,便反映出他对版本学的研究之深入。译者选择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世界经典丛书》2008年修订版的《物种起源》第二版为蓝本,以反映20多年来达尔文研究的新潮流。而通行的《物种起源》中译本几乎全是第六版。原耶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古生物学家和达尔文学者汤姆荪曾说过,如果要举出经典名著中修订本不如初版的例子,《物种起源》就是最好一例。本书译者具有坚实的地理学、生物学基础和广博的人文背景,从版本选择到校正牛津版书中的错误,及至撰写的“译者序”“译后记”“译名刍议”以及少数有节制的译注,均能折射出他的深厚学养。物种起源读后感
    先前的《物种起源》中译本,多是三人以上合作完成的。同一本书,多个译者,互相间在文字理解及文体风格上的不尽一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本译本从头到尾给人以阅读的愉悦,读者先读绪论的第一段、再读书末的最后一段,语言风格一脉相承。仅为青年学子学习英文、中文起见,本书也该印行英汉对照的双语版。物种起源读后感
    周忠和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4日 13 版)
    
     《物种起源》读后感(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本意吗? ——读《物种起源》新译本
    有些书是用来激励人生的,有些书是用来改变人类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改变了一个学科,而且改变了全人类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值得读了再读。它被誉为“科学界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书。”物种起源读后感
    5年前在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的时候,科学界曾发起倡议,请大家重读这本书,其中最主要的考虑是,知道这本书的人很多,但真正读过它的人很少,因此能领悟其深刻思想和广袤内涵的很少。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可能更甚。从严复先生开始的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通俗性传播,一方面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对进化论接受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国人对进化论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鲜有继承和发展。例如,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说法几乎连没怎么上过学的老百姓也可能知道,可是这种说法中的错误,即使中国当代最顶尖大学里的一些教授也不知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例如,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曾和我讨论过如下问题:“你们搞进化的说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将来等到猴子变成了人,人会变成什么?”而一位出租车司机师傅的疑惑是:“我一直在想,现在的猴子还真的能变成人吗?这理儿好像不顺啊!”
    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童叟皆知、且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思想的曲解是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严复先生对它的引入,开启了中国民智,唤醒了民族自强,有它积极的意义——西方列强称霸世界强调适者生存,仅凭着厚德载物的修养难以避免被弱肉强食,中国人需要奋起抗争,在竞争中重新崛起。但是现代中国社会,却把这一概念滥用到了极致,以至于达到了一切在于竞争,唯有最强者才能拥有一切,并且不惜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的地步。姑且不说这种社会达尔文思想本身就是片面的,即使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也并不是简单的如此恶性竞争。实际上,“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说法不是达尔文的原始真实想法。他从《物种起源》第5版开始才把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这一表述借用到自己的著作中,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借名人效应尽快地巩固他的学说。虽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诸如此类颇似“画蛇添足”的修改却使得《物种起源》的最终版本(第6版)在许多关键点上背离了他原始思想的光芒,甚至将人导入迷途。物种起源读后感
    然而,国内流传最广泛的《物种起源》译本却都是第6版,因此,不客气地说,国人所接触的不过是编辑过的达尔文思想,很长时间以来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终于,该书的第二版经苗德岁先生翻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实在是一件幸事。《物种起源》第2版是在第一版发行后一个月左右出版的,主要是对第一版的印刷、用词、句法、语法等错误进行了修改订正,也有一些增删,但重大修改仅有20几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4处,都在最后一章,而它们却是动摇了达尔文的4处:在其中两处达尔文表达了最初的生命形式是由造物主赋予的妥协思想,另一处强调了他的理论是关于从少数创造出来的类型的基础上如何进化的,而第4处则指出他的理论并不会动摇人们的宗教情感,并加以举例证明。达尔文试图通过这些修改回避跟宗教的矛盾,想表明他并不反对宗教神学,他的理论也与创世论并不相矛盾。虽然“造物主”(Creator)和“被创造”(Created)这些词富有歧义,但在达尔文使用的那些语境下可以说没有歧义。因此,这也许是他的真实想法。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谈论生物进化就如同是犯罪,达尔文自己曾形容,承认进化论“像是承认自己是杀人犯”。尽管这些修改是我最不敢苟同的,我也还是更喜欢读第1版,但是第2版是最接近达尔文的原始思想,并且纠正了第1版中很多印刷、句法和用词错误的版本。苗先生的译文可谓匠心独运,雅致老成。读者通过习读它,可以聆听达尔文的真实心声,领略旷世伟人思辨之严密、治学之严谨和为学之艰难。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德兴物种起源读后感
    文章刊于《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01日 10 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