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风声鹤唳读书笔记4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3-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举凡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我读起来都觉得很吃力。二十世纪的著名小说,大多都是以历史战争为题材,无论中外。相比之下外国的名著更是难以研读。也许是语言的差异及对外国历史的生疏使然,我始终难以较为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高深及美感。
    如司汤达的《红与黑》,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名家大作。我都只是草草翻阅,有些长篇甚至读不到三分之一就失了兴趣,感觉无章可循,更谈不上文学审美之说。在文学的造诣上,外国文学于我而言只能算是聊备一格,聊胜于无。
    《风声鹤唳》虽是英文写就,而后译成中文。但读起来丝毫不觉有外国长篇的冗长乏味、晦涩难懂之感。洋洋三十几万字的长篇,我读起来犹如孩童读童话故事般畅通无阻,没有一丝的阻隔。当然这里的畅通无阻指的是作者的作品通俗易懂、读者面广。
    故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一场爱情悲剧。也许这样的见解太过狭隘。与民族大义相比,爱情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应该说整个故事的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悲剧。比之于《复活》,《风声鹤唳》更能让我潸然泪下。前面已说过,许是民族差异或我本人的审美局限性使然,不能更好地理解《复活》的凄美。
    从民族大义的角度上解读《风声鹤唳》,它是一部民族血泪史。它真实的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上层阶级的纸醉金迷。作者在痛斥侵略者的同时,也对自身作出深刻的反思。在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华大地上哀鸿遍野,尸横遍野。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堂堂七尺的汉子在铁蹄的践踏之下,无法保护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个个热泪盈眶。
    然而如作者所言,敌人越是惨无人道,惨绝人寰,越能激起万千人民的斗志。
    中华民族虽惨遭凌辱,仍旧挺起不屈的脊梁,以永不言败的姿态迎接侵略者的炮火。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风声鹤唳》,它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友情的“顿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情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奢侈品。而作者将主人公的个人爱情升华到了一种民族大爱之上,上升到博爱的高度,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的就过渡到另一种不同于一般爱情小说的美态,也从而摆脱了普通长篇爱情小说的煽情、矫情。
    名门出身的富家子弟姚博雅在作者的笔下虽也风花雪月,放荡不羁。但比之一般纨绔子弟,他有一颗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一副正人君子的温文尔雅的仪表,热爱学习,勇于追求自己的所爱。
    老彭的身世,作者只是一笔带过。但故事的后半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老彭这一人物身上。作者通过老彭的眼睛审视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借老彭之口揭发人类的虚伪和渺小。老彭没有博雅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长远眼光,始终从事着一些平凡的“小事”。他有一颗博爱的心,对每个人他都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善待。比如在玉梅孩子的问题上,别人都无法容忍一个可能是日本人的孽种,连玉梅自己也无法容忍,非要杀死他不可。老彭却说:“是又怎样?我们不能杀害生命”。老彭的博爱之心一目了然。 博雅爱梅玲(后更名丹妮,老彭所改)。梅玲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神秘女人,她有着坎坷的命运和略带些卑劣的过去。在博雅的生命中,梅玲感觉自己很卑微,卑微到一无是处。对于梅玲不光彩的过去,博雅毫不在乎,他仍旧不顾一切的爱梅玲。梅玲被博雅感动,以为自己终于找到自己的幸福,愿意为博雅付出一切。梅玲的过去,博雅和老彭都能很坦然的接受,他们都是思想前卫的人或者说是比较开明的人。但真正让梅玲从自卑变为自信的是老彭,而不是博雅。老彭给了崔梅玲第二次生命--丹妮。
    博雅和老彭是生死之交,虽然他们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事。他们彼此信任,有着共同的志向--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由于特殊的原因,梅玲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暂时离开姚家,离开她心爱的博雅。博雅托好友老彭照顾她。而恰巧在梅玲到来的第二天,老彭接到通知,敌人正在迫害他们的团队,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老彭不得不离开北平。梅玲同样是为了躲避迫害,也不肯留在北平。她和博雅已经商量好一起去上海,因战时交通问题,一直没有动身。老彭拗不过梅玲,只好带她一起走,并答应把她护送到上海博雅亲戚家。
    老彭和梅玲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上海,途中还带了一个因战争而失去丈夫的女子--玉梅。在此期间梅玲把她的身世和老彭说了,老彭很同情她的遭遇,并答应会想博雅说明一切。梅玲到达上海后,左等右等,迟迟不见博雅的到来。老彭等不及博雅的到来就动身到前线汉口去了。
    
    博雅在几个星期后终于赶到上海,终于和梅玲在上海相见,并从此开始了他们的甜蜜爱情。博爱每日与梅玲幽会、调情、做爱,但不曾提起结婚的事,梅玲有些着急。终于有一天,博雅和梅玲提起婚事。他们在一张丝绸上写下海誓山盟,双双签上姓名,博雅还答应第二天找律师来作证。
    所谓无巧不成书。第二天博雅出门找律师时,突然被一个叫董先生的人抓走。原来董先生是在调查崔梅玲的事,他已调查出崔梅玲在北平时就住在博雅家,希望博雅能提供线索。博雅对梅玲的事也略知一二,但梅玲是他深爱着的人,为了保护梅玲的安全,博雅对董先生撒谎,董先生显然不相信。董先生虽然放他走,但已派人时刻监视着他。博雅不能去见梅玲也无法和她解释原因,梅玲等不来博雅,以为是他变心了,伤心欲绝,玉梅也骂博雅不是好东西。博雅害怕梅玲的朋友香云说出梅玲的下落,就到舞厅去找她,让她保守秘密,当他们在舞池跳舞时正巧又被美玲看见,梅玲心如刀割,恨不能给他一记耳光。博雅不敢看梅玲,因为他被董先生的人跟踪,只得和香云匆匆离去。回到家后,博雅打电话和她解释,梅玲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想听他辩解。博雅怕被人发现,不敢多说,只告诉她,去找老彭,便匆匆挂了电话。梅玲本就觉得自己配不上博雅,经这么一闹,她更加对自己失去信心。她想起彭大叔好,现在她只想去汉口找彭大叔,和他一起帮助难民。于是次日她和玉梅一同赶往汉口,并对博雅怀恨在心。
    博雅爱梅玲爱得深切,爱得深刻,爱得让她不明不白。而梅玲爱博雅只是在力图寻求一种寄托,寻找一种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弥补,寻找一个受过伤害的女人所需要的温存。
    在和老彭相处的日子里,梅玲被老彭变成了丹妮,而无论是梅玲还是丹妮,博雅都深深地爱着她。但丹妮却悄悄地爱上了老彭这个善良的老男人,那个曾经仿佛在博雅身上抓住了幸福的梅玲正渐渐模糊不清。老彭改变了她,他习惯了老彭无私的爱。
    同样是爱,博雅的爱是对爱情的忠贞,无论何时都甘之如饴地爱。至始至终爱着他的所爱--不管美玲还是丹妮。而老彭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朋友的关怀,一种超乎爱情之上的大爱。
    博雅终于联系上他们,并解释清楚了一切,博雅的一封信让梅玲陷入疯狂的思念之中。他们虽然联系上了,博雅此时却已随科考人员一块考察地形,修建铁路,回不回的来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丹妮的肚子正一天天的大了起来,她的肚子里怀的是博雅的孩子,但谁又能证明呢?玉梅为了孩子的事被邻居说得抬不起头来,她所担心的正是这一点。老彭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老彭对丹妮说,如果博雅不回来的话,就让孩子跟他的姓--姓彭。丹妮惊恐的望着老彭,眼神里同时充满了感激之情。
    偏偏天意弄人,老彭的好心竟使丹妮爱上了他,同时他自己也爱上了丹妮。当得知博雅就要回来与丹妮完婚时,老彭选择了默然退出。他离开了汉口,赶往前线--徐州。丹妮终于盼得拨云见日的一天,博雅终于要回来迎娶她。然而对于老彭的离去,丹妮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她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老彭,对老彭的爱甚至已经超过了对博雅的爱。
    当博雅回到汉口后,从玉梅口中得知一些实情,他知道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梅玲。现在必须竭力挽回曾经的那份爱,甚至他决定要重新追求她一次。当然他是信得过他的老友老彭的。博雅让他姑妈木兰不要慌结婚的事,没等老彭和丹妮从徐州赶回汉口,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赶往徐州去和他们相见。如今丹妮对他的态度显然冷淡许多,博雅也早已料到。
    徐州是战争的前线,丹妮借领养孤儿之说,专程来看望生病的老彭,她知道老彭是心病,而症结有恰是自己。她对老彭说,丹妮爱上了老彭,老彭也爱丹妮,丹妮不爱博雅。老彭永远都是一个智者,理性大于感性。他的禅学修为极高,他明白人间的七情六欲都是“业”的法则,他一心从事慈善事业,帮助他人,他的快乐就是让别人生活的更幸福一些。老彭承认自己并没有挣脱“业”的法则,但他的理智阻止了自己与丹妮相爱。 博雅尽量弥补对丹妮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丹妮却并没有回心转意。一日,博雅提出去台儿庄考察,老彭和丹妮也都同意,于是三人一同前往。
    日暮时分,日本侦察兵突然来袭。丹妮有孕在身,不便快步行走,老彭向军官借来一辆自行车,让博雅带她先走一步。丹妮无论如何不肯撇下老彭一人,在老彭紧逼之下,丹妮只好答应。丹妮坐在车上,眼力噙满了泪水,全身颤抖。博雅此时已经明白了一切,他确信丹妮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老彭,且她爱老彭要胜过爱博雅。撇开敌人之后,博雅停下来,二人躲进草丛中,丹妮正哭得伤心,一对日本兵正向他们赶来,马蹄声狂乱。
    博雅低头吻了吻丹妮,他已下定决心。博雅跳出草丛,对着赶来的敌人开枪,打死了三个日本兵,企图引开他们。敌人果然上当,开枪杀死了博雅,扬长而去。丹妮陷入一片恐慌,她抱起博雅,博雅说:“嫁给老彭,我的钱全都给你,把我们的孩子养大”。
    老彭安全归来,丹妮说明一切,老彭泪如雨下,痛感万分。他们将博雅的尸体运回汉口。丹妮发现博雅的日记,明白了一切。最终,丹妮嫁给了博雅的亡灵,并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丹妮继续和老彭一起从事慈善工作。博雅的墓选在他们难民所附近,墓志铭是丹妮选的,是全世界通行的一句圣经流行语: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通篇小说,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引人深思。作者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其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更在于他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一份真挚的友情以及战争年代动乱不堪的悲惨局面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人物形象,兵荒马乱的场面,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我怀着悲愤、激动、隐忍的心情读完了《风声鹤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作此篇以告慰战争年代深受戕害的劳苦大众及英勇无畏的军人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