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_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9-03-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一):谁会跟我写一段撒哈拉的故事
    其实,我觉得三毛的性格并不是特别好,生性叛逆,自由,又偏执任性。遇到荷西她真的是蛮幸运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世上会抛开自己的一切为了一个女人而进入沙漠的人,真的是只有荷西。
    可能是我看书的代入感很强烈。总觉得我就是三毛,三毛就是我。读过很多的书,只有三毛的书让我有这么强烈的代入感。包括她的想法,她的叛逆,她的自由洒脱和偏执,我和她如出一辙。在茫茫人海之中,此生有荷西是三毛的幸事。
    但是个人感觉,世间只有一个荷西。能够容忍三毛这种女子的男人,也只有那么一个了吧。可他已经死去。只能让人缅怀。很多的时候,我有怀揣着自己的少女梦,在想象,此生此世我会不会遇到一个像是荷西一样迁就我的男人,后来想想,也算是痴念了。
    说起三毛,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她乐观,说她豁达,说她会生活。记得她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异乡的。在我这样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有和她当时一样的心境。心情特别差,觉得自己的世界空无一人。不是需求知心朋友,而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离父母又很远,那种茫茫人海,无所依靠的感觉笼罩着心头,确实挺折磨人的。不过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和时间的洗涤,也学会了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听歌,寻找独自一人的时光。
    大多时候的旅游,也是独自一人出行。路上凑巧会遇到一个同行一段路的人,但在搭伙一小段路途后,都各奔东西。从此再也杳无音讯。倒是在北极村遇到的钊钊,有一次到了我的家乡玩耍。对于久别后的意外相逢,我的心情还是蛮淡然的。
    走了很久的路后,很多事情慢慢地看淡了。关乎友情的也好,爱情的也罢。走着走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散了,心境自然就淡漠了很多。没有狂喜,也不过分悲观。
    我有一个很夸张的白日梦。想在节奏很慢,收入又不算很高的城市里,有一个小房子,有一个心爱的男人,房间可以小。但要有个读书室,养一只猫,和猫一起在午后晒太阳。有一个小阳台,在阳台上养花。男人还是一个家庭的支柱,但这么说并非是需要一个有钱人来养我,我的饭量很小的。晚上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散步。
    会把房子收拾得像是三毛和荷西的家似的,哈哈,想想就觉得超级美好。但面对现实,好像是如荷西般的男人还真的是没有了呢。
    那么,我还是安静地做自己的事吧。或许他会出现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二):读《撒哈拉的故事》——做个分享三毛父母喜悦的外人
    三毛是个很出色的女作家,常见有人言说她浪漫、真性情、勇敢潇洒云云,我95年出生的年轻人,自然也从不同地方(或课本或杂志)读过其两三篇散作,做着管中窥豹之事。
    成年后没有工作,日子过得有些拮据。每逢外出路过书店,时间闲余则一定进去走走看看,见好书趣书,破费一番却是免不了的,《撒哈拉的故事》就这样被捎回家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书总是封面雅致,这次的也不错。纸张的质地和文字的排版,都让人觉着舒服,整本书透着股文艺气息。我读书好“一气到底”,但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琐事让人没法儿酣畅淋漓,《撒哈拉的故事》我读了两次,一次一大半,一次一小半。
    一大半读至《天梯》篇止,为了去眼镜店取我新配好的眼镜,为了拉回我在撒哈拉游荡的思绪。我并不喜欢书中的故事,觉着透着股自我、自说自话,让人说不出的不适。书中倒是写的明白:不在乎他人对她的评价,她仍还是她自己,连解释也是没有必要的。
    然而我终究读完了这本故事。
    一小半自《白手成家》至末,我明白了我先前不喜欢书中故事的缘由,没有苦难。是了,我在之前那些故事中看不到苦难,看不到艰辛的生活本该带来的焦灼,一切的困难在她的文字下都被理想化的处理,都成了生活中的快事,乐事,一概而过。这种理想化,对惯读些写社会现实生活作品的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故事的节点该是从《收魂记》一篇开始,民族、种族、政治乃至文明的冲突开始从蛰伏在生活的琐事中涌现到历史事件的前线上。游牧的撒哈拉威人不明白镜子是什么,害怕照相机具有收走魂魄咒力;沙巴军曹不堪回首的记忆,撒哈拉本土人和西班牙殖民军团的血的仇恨;对奴隶的存在的惊讶与不可置信,及对哑奴的同情与为之流泪……
    苦难与理想发生激烈冲突的篇章是《哭泣的骆驼》。有些人喜欢童话故事,但当童话故事与残酷现实一般演绎时,人总是难以接受的。游击队人梦破碎的必然与悲惨的结束,让三毛彻底走出理想化生活。她蹲在远远的沙地上发抖,风没有了声音,天空充满了雷鸣似的骆驼的悲鸣,曾经在她眼中透着美让她充满异乡情绪的西属撒哈拉动荡的现实终是击败了她。由是,窗外的沙漠像冰天雪地无人世界般的寒冷孤寂,渺渺茫茫的无情天地让她忘了身在何处了。
    三毛不愿住进小镇而心愿住小镇边缘坟场区,说:“来到沙漠却不体验沙漠的生活是人经历上的损失。”同样的,倘若看《撒哈拉的故事》没有看到后面篇章绝对是一大损失。我对三毛的不喜转变是在看过书中附录后的事了。通过她在撒哈拉给台湾父母的书信及两篇代序,理解了书中的自说自话的语言风格,书的读者是父母,我不过是个分享三毛父母喜悦的外人,谁人能在写给父母开心的书中描写自己的苦难呢?
    《撒哈拉的故事》带给我的林林总总的思绪,到头来只剩下:好一个孝女!好一个“守身即孝亲”。这句话,倒真是最好的叮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