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观后感 >

活着读后感1500字_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9-03-2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活着读后感1500字_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一
    高中语文老师每周安排我们两节课时的阅读课,于是第一次拜读了余华的《活着》。大二闲来无事,再一次翻阅了这本书,后又看了张艺谋拍的电影版《活着》,这样下来,多多少少有了自身对这本书的理解。当然,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自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活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福贵因为痴迷赌博,在赌场上输光了家产,于是从一个败家地主儿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从以前的奢靡生活到切实面对人间疾苦,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色彩,有血有肉的人。就在从老屋搬到茅草屋的当天,他那个年轻时同样好赌的父亲,死在了村口的粪岗上;祸不单行,母亲病重,福贵在进城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时隔一年多辗转回到家乡,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女儿凤霞也因为高烧变成哑巴;在后续的生活中,小儿子有庆因为和女校长血型相同,在女校长分娩时被过度抽血死亡;后女儿凤霞嫁给了偏头搬运工二喜,好像生活快有了好转的时候,凤霞因难产死亡,过后不久,妻子家珍也因病死亡,二喜在一次搬运过程中被水泥板砸死;凤霞生下的孩子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不幸的是,苦根七岁时一次高烧,吃豆子撑死了。
    从一场又一场的死亡和变故中,福贵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经历,无论你觉得是轻是重,是大是小,是快乐还是悲伤,其实最终将趋于平静。有人说,余华这本书有刻意堆砌悲伤之嫌疑。在我看来,有时候,生存比死亡更加需要勇气,人类从来不缺比惨文学,也不缺对这个无情世界的控诉。作为小说家,折磨人的方式千千万万,死亡是最不稀奇的一个。在这样强大的苦难之下,本来一死了之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但人却生来,有一个名为希望的生存本能。希望有很多副产品,比如它会让人相信苦难的价值,因为如若苦难没有价值,那么为何我们要承受?但真相是,我们不得不承受。所以,在我看来,《活着》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堆砌悲伤,只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最底层的农民生活本是如此。这本书描述的,也正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活剪影。只是可能是时代间隔太远,加之作者在文章中对死亡的描写太过于冷淡和平静,总给人一种惊讶之感:原来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可以如此淡定从容。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必然的,那么一定是死亡。借用余华文章中的原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幸运和奇妙的事情,即使痛苦的时候很多,但可能多多少少,生活会给我们一种寄托或者是希望,让生活总有个盼头。
    
    二
    死很容易,活着很难——《活着》读后感:
    文/杨剑。《活着》这本书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生命。主人公在经历了我甚至无法想象的诸多打击后依然能够坚强的活着,甚至完全不知道活下去是为了什么,而这却又恰恰是生命的本能,生,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无关信仰,无关追求。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的活着。这就是生命的本质,是最真实的对生的信念。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但是读完后,一个问题发人深省,活着,需要理由吗?我一度认为人活着就是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或者有什么意义呢?但是,读完《活着》,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只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这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余华的《活着》看似描写苦难,描写时代强加的苦难,实则在描写每一个人真实的生活。不得不说,福贵的不幸代表了一种人群的不幸。福贵的生活,是彻彻底底的活着,他的活着是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行的真切的感受,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也不必讲这种经历视作他的“不幸”他只是在尽力完成他本就应该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或者,余华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告诉我们,活着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非他人对你生活的客观评价。或许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占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你不会为了快乐而活,也不应为痛苦而死。
    读完《活着》,我只想说“我们或许没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里,但是我也庆幸,我没有生活在最可怕的年代里。”整部小说真实的可怕向我展示了生活到底能有多惨,在这么惨的生活之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我真的很讨厌他对人物生活的编排,看惯了喜剧的我,对余华如此真实的笔触下所描写的惨淡的生活感到害怕,每当人物产生了希望,作者却让希望破灭,将希望捏碎,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惨淡的甚至有些恐怖的故事,整部小说没有《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苦尽甘来,快意恩仇的洒脱,也没有《哈姆雷特》中王子对生命的解读,以及大仇得报后内心的无谓杂陈,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麻木,是生存的本能,没有传奇的色彩,没有奋起的反抗,唯有在压抑的氛围中,对“生”的渴求,全文的氛围就仿佛是风暴来临的前夕,沉闷,压抑的可怕,也许下一秒,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在我看来,看完这本书后,除了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下眼泪外。也让我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下去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也不想切身体会,所谓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到底有多难。活着很简单却又很难,如果你在乎“活下去”那么活着www.simayi.net很简单,如果你要在乎“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对于福贵来说,寻死比活着简单千万倍,到最后,即便只剩一只老牛,他依然选择了活着。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短短两个字给予了人生最简短的总结,也赋予了世人最大的勇气。就像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者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他让我真正知道——起码以我现在的理解懂得了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层的艰难。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我想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向上攀爬的那条路,更让人,热血澎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